跳转至

淡豆豉

淡豆豉

〔原文〕苦泄肺,寒胜热。陈藏器曰:豆性生平,炒熟热,煮食寒,作豉冷。发汗解肌,调中下气。治伤寒头痛,烦躁满闷,懊憹不眠,发斑呕逆,凡伤寒呕逆烦闷,宜引吐,不宜用下药以逆之。血痢温疟。时珍曰:黑豆性平,作豉则温。既经蒸窨,故能升能散。得葱则发汗,得盐则能吐,得酒则治风,得薤则治痢,得蒜则止血。炒熟又能止汗。孟诜治盗汗,炒香渍酒服,《肘后》合葱白煎,名葱豉汤,用代麻黄汤。通治伤寒发表,亦治温病。 造淡豉法:用黑大豆水浸一宿,淘净蒸熟,摊匀。蒿复,候上黄衣,取晒,簸净,水拌,干湿得所,安瓮中,筑实。桑叶厚盖,泥封。晒七日取出,曝一时,又水拌入瓮。如此七次,再蒸,去火气,瓮收用。

【讲解】(1)懊憹:证名。为胸隔间自觉烧灼嘈杂的证状。

豆豉具有疏散宣透之性,为解表除烦要品。 为豆科植物大豆的成熟种子与桑叶、青蒿加工制成。尚有黑大豆与苏叶、麻黄、羌活等药加工而成者。

本品辛微苦,性寒。入肺、胃经。黑大豆本为营养之品,经与表散药同制发酵后,则具有疏散宣透之性,既能透解表邪,又能宣散郁热。其发汗解表之力颇为平稳,有发汗不甚伤阴之说,故为温热病初起表证之主药。至于用治烦躁满闷,懊憹不眠等邪热郁于胸中所致之症,亦取其宣透之性。故凡温邪初感,或余热内扰,欲透发者,本品最为常用。

本品依其加工所用辅料之不同而性质有异。与桑叶、青嵩同制,则药性偏于寒凉,主要用于风热之证;与麻黄、苏叶等同制,药性偏于辛温,主要用于风寒之证。

【临证应用】 豆豉用于感冒或热病初期,发热,恶风寒,头痛等证,属风热者,常配薄荷、银花、荆芥、牛蒡子等同用,如银翘散;属风寒者,常与葱白同用,如葱豉汤。若热病后期,余热未尽,胸中烦闷,懊憹不眠者,可配栀子以清热除烦,如栀子豉汤。

【用量用法】 10—15克,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