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第五节 按诊

第五节 按诊

按诊是抚按小儿头、颈、胸、背、腹、胁、四肢、体表等部位,以诊察其生长发育情况,并诊其冷热、软硬、凹凸、淋巴节等程度,以帮助对寒热虚实的诊断。

(一)按颅囟 小儿在18个月内,颅囟未合,按之柔软,稍为凹陷,这是生理常态。若凹陷如坑,称为囟陷,多属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慢惊泄利,阳气不充所致。按《全幼心鉴》所载:凡小儿半岁之际,有病当于前额、眉端、发际之间,以无名、中、食三指曲按之,以测体温之微甚。一岁至半岁之前,囟多未闭,平或微陷,逾期不闭,或不按期渐闭,加之方颅,多属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多见于佝偻病,营养不良等。头大而颅骨缝裂开为解颅(相当于脑积水)。前囟高起而紧张,伴颈项强直,多火邪上冲,肝风欲动,为热证。囟门隆起压力高,称囟填,多属火热上冲。亦有由寒凝气滞所致者,应予鉴别。囟门明显凹陷为津液不足和中气下陷,属虚证,且多为重证。

(二)按颈腋 颈项、腋下等处,有许多小的结节,质软不粘连,是正常状态。若结节肿大,伴发热压痛,则为痰毒;若病程迁延,结节大小不等。连珠成串,质地较硬,推之不易活动,则为瘰疬。颈动脉(人迎脉)搏动明显可见,为心脏病、哮喘病、水肿病危重之候。

(三)按胸腹、胸、背、胁 腹为脏腑的城廓,阴阳气血的发源,故按胸腹的坚软,拒按与否,可知正邪的虚实。部位区分:胸背属肺,胸膺之间属心,右胁属肝,左胁属脾,大腹属肠胃,腰部属肾。按诊各部,以测心肺肝脾肾及胃肠道的疾病。胸骨突起,多为鸡胸。胸部虚里(左乳下第四、五肋处)按诊可测知心与宗气的改变。《柳州医话》:“凡治小儿不论诸证,宜先揣“虚里穴”,若跳动甚者,不可攻伐,以其先天不足也。”故虚里可触心脏之气。按之应手,动而柔和,为宗气积于胸中,属正常现象。若动而微弱,触之不甚明显,为宗气内虚,如动而太过,甚至可以引动衣服,为宗气外泄,心病较重。

正常小儿腹部柔软,不胀、不满、按之不痛,凡腹部软而喜按,按之痛减,多属虚证、寒证。腹部胀硬而拒按,按之痛甚,多属实证、热证。按两胁下有癥块者为积聚,多属肝脾肿大。腹部膨胀,按之如气枕中空的,多属气郁不畅。按之有液体波动,为腹内有积水。腹有硬结,如团如索,重按久按即散者,多为虫积。脐腹清冷的,多属阴寒;灼热的,多属内热。膨胀中空,叩之如鼓的,多属肠风气胀;胀而光亮,推叩之,有液体波动的,多是积水。小腹胀痛拒按,小便不通的,当属病在膀胱。

(四)按四肢 初病即见四肢发凉,多为素体阳虚,兼感表寒;病四肢厥冷,冷过肘膝,体温不升,胸腹倶冷,多为阳气衰微,应与“热深厥深”真寒假寒加以鉴别。头额、胸腹比掌心热重者,多属外感,掌心比头额、胸腹热重者,多属内伤。

此外,按压下肢、额部、眼胞下,如出现凹陷不起的,多是水肿。

切诊、按诊虽为重要的诊断方法,由于小儿在诊断时常常哭闹不安,脉搏最易变化。因此,不能把切诊作为唯一的诊断方法,必须强调四诊合参,方能保证得出正确而全面的诊断结论。

小结

1.小儿科古称哑科,四诊之中特别以望诊为主。望诊又分为:望神态,望气色,望面色主病,望形态,审苗窍,察舌象,察二阴,望斑疹,望排泄杨,望指纹形色,望指纹的内容等。可作为三岁以内小儿的辅助诊法。

2.儿科闻诊,主要是运用听觉以辨别小儿的啼哭、语声、呼吸、咳嗽,并利用嗅觉以辨别其口气、大便、小便等气味。诊别病情的寒热虚实以帮助诊断。

3.儿科问诊,主要是向其家属询问,问的内容着重:问年龄、病史、寒热、出汗、头身、饮食、胸腹、二便、睡眠、问预防接种,以及父母遗传,治疗经过等,均应详细查问,以帮助确定诊断。

4.小儿切脉,主要以浮、沉、迟、数,辨表、里、寒、热,以有力无力而别虚实。按诊,主要按头、胸、背、腹、胁、四肢,体表等部位,以诊察其生长发育情况,并触知其冷、热、软、硬、凹、凸等程度,以辨别寒、热、虚、实。

5.根据四诊所搜集的证候,按五脏所主加以分析归纳,而进行五脏辨证。这可以帮助对脏腑病变的认识。

儿科诊断学与其他各科同样,必须四诊合参,才能全面。

复习思考题

1.述明望诊在儿科诊断中的意义及其具体内容与方法。

2.闻诊、问诊、切诊在儿科诊断中有何特殊的内容?

3.简述儿科诊断学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