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第四节 针剌与推拿

第四节 针剌与推拿

(一)针刺疗法 这一疗法,可以单独治疗某一疾病,也可以作为辅助治疗,与药物治疗配合。小儿针刺疗法的基本知识,大体与成人针灸知识相同。但是对小儿进行针刺治疗,比较成人要困难一些,由于小儿体质柔弱,感受针灸的耐受力不强,多数患儿对针灸疗法感到恐惧,不能很好地与医护人员进行配合。一般儿童也不能象成人那样明确的反映针刺所产生的酸麻胀感,故对儿童应采取恰当的针刺疗法,更不宜深刺或留针,一般可采用浅刺速刺的方法,留针防止体位变动,发生弯针,折针等危险事故。在《灵枢•五阅五使篇》刺婴儿法中,就提出了适合小儿的针刺疗法:“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毫针,浅刺而疾(急)发针,日再可也”。可资借鉴。

1.针刺手法

(1)蜂刺法:针刺的手法,在针尖点进皮肤时,将拇、食二指迅速微捻45度,一俟针尖刺入皮肤后,随着捻转迅速将针提出,其势好象蜜蜂刺入一样的快速,一刺着人体立刻飞起。

(2)镇解法(泻法或镇静解热法):即抑制疼痛、解热祛邪的一种泻法。针刺快速进入皮肤,捻针的角度为180度,针体进入一定的深度后,即迅速捻转数次,然后停捻,留针数秒钟,随即捻针缓慢地退出。

(3)激发法(补法或点激法):是一种激发兴奋的补法,以轻微的捻转,把针尖刺入皮肤,捻针的角度小而慢为90度,待针刺浙渐抵达适当深度便退针,迅速把针提出。

(4)调整法:用于调和气血的方法。轻微捻转,把针尖刺入皮肤,徐徐捻动而深入肌肉,捻针角度在90度以内,进针到适当深度就退针。自进针到退针都应当缓慢均匀。可记常用的五个总穴位:“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还有一个穴,胸腹内关谋”。

小儿用直接灸法或针上灸法都比较困难,一般均用艾条间接熏灸穴位。

2.特殊的针刺方法

(1)皮肤针:这是一种浅刺皮肤所用的针,按针数的多少和形式,分为梅花针、七星针。使用前把针具,及叩打部位进行消毒,用右手持针柄,借手腕的力量,在需要治疗的穴位进行叩打,用腕力弹刺,以局部皮肤潮红充血为度。儿科多用在广泛的麻痹,脑炎后遗症及抽风的治疗。应用时,要对针尖进行检査,针尖必须无弯曲。凡皮肤有溃疡者,暂不宜使用皮肤针治疗。

(2)刺四缝法:四缝是经外奇穴,它的位置在食、中、无名指及小指四指中节,是手三阴经所过之处。针刺四缝可以解热除烦,畅通百脉,调和脏腑等。常用于治疗疳疾和小儿厌食证。具体操作方法:皮肤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针或粗毫针针刺,约一分深,刺后用手挤出黄白色粘液,每日刺一次,直到针刺后不再有黄白色粘液挤出为止。

(3)指针刺激法:指针是运用指爪在一定的穴位上进行掐切、弹点、按压、揉运。运用指针疗法的力量,分为强中弱。点法,用指在一定穴位上弹点。揉法,用指端在一定穴位上揉运。按法,用指端在一定穴位上按压。掐法,用指甲在一定穴位上掐之。此种疗法最易为小儿接受。

(二)推拿疗法 推拿疗法,古人称按摩,《素问•气血形志篇》说:“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说明推拿疗法由来已久,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医家长期与疾病作斗争所积累的经验总结。经过历代医家的实践,至明代已著成了小儿推拿疗法专书,如《保婴神术按摩经》、《活幼秘旨》、《小儿推拿广义》等书,逐渐形成了小儿推拿专科。

推拿疗法用于成人者称为按摩,用于小儿者称为推拿。推拿和按摩都是医生以双手在患者体表一定的穴位,运用不同的手法,如推、揉、掐、按、运等法。使人体气血流畅,经络疏通,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实践证明:推拿疗法,对治疗小儿常见病,如疳积,惊凤,感冒等病,确有一定疗效。

一般是用医生的手指和手掌在患儿身上某些穴位作各种刚柔相济,轻重适宜的不同手法,运用腕力、臂力集中于手部,推穴道,走经络(点、线、面),疏通郁闭,行气活血,调和阴阳,镇静安神,促进气血运行,恢复脏腑功能,驱邪扶正、增强抗病力量,使疾病获得痊愈。这种疗法,可以单独使用,亦可作辅助治疗。

1.推拿要点:

(1)轻稳:如手势鲁莽,用力过重,会给病儿加上痛苦,甚至发生意外。

(2)柔和:应心平气和,施以柔和手法,才能顺应妥贴,给病人以愉快的感受。

(3)准确:认证要准确,一种病必有一种病症,要因人因证施术。

2.推拿用量:推拿用量恰到好处,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般是以毎天推拿的次数,每次推拿的时间,每种推拿手法的强度和重复的次数,以及观察一些局部反应作依据的。一次推拿5〜10分钟左右,作为定量的依据,根据不同性别、年龄、体质和疾病情况,应用不同的手法,用量和时间,推至皮肤发红为度。手法以轻快柔和为主。

3.常用手法:

(1)推法:用拇指面(正、侧面均可)或食、中指面,在选定的穴位上,作直线推动,称直推法,如推上三关,用双手拇指面,由同一穴位起,向二端分开推,称为推法,如分推印堂穴可缓解头痛,分推膻中,分阴阳等。

(2)拿法:用拇、食二指或并用中指,按定所治部位,轻、重酌量,缓急捏拿,如拿腋窝、肘窝、肘弯、合谷、膝弯、出现痠麻感,可治闷痧,拿“膝眼穴”(在膝盖两旁陷中),治惊风抽搐,醒神开窍。

(3)按法:用指尖或指腹或掌心直接压在穴位上,施以压力。此法适用于头面、肩部、四肢,而后者适用于胸脘腹腰的部位,如神阙穴。

(4)摩法:用食、中、无名指的指腹或掌心在治疗部位,由上至下,由左向右的摩转皮肤表面,手法要不轻不重,不缓不急,如摩胸腹以止痛。

(5)揉法:用指端(食、中、拇指均可以)或掌根,或鱼际,在选定穴位上贴住皮肤,带动皮肉筋脉,作旋转循环揉动,如揉脐轮以止腹痛。

(6)掐法:用拇指或食指的指甲,按照经穴掐切,掐切人中穴,以醒脑清神,指掐足三里穴,以缓解腹中胀痛,作用近似于针刺,名之曰“指针”。以不掐破皮肤为度。

(7)运法:在手足或手足掌部,用拇指或中指的指面,在腕腹腰部位,可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的指面,浮按着一定的部位,作旋绕移动运行,运法的面积较揉法为大,如运按脘腹部位以帮助消化。

(8)摇法:用双手扶住患者的头部或四肢关节作缓缓的摇动,以行气活血促进流通。

4.常用介质:推拿时为了减少阻力,増强润滑,防止擦伤皮肤。或者取得药物的协助作用,医生常在手上蘸一些液体或粉末,称为介质。推拿用的介质常有:

(1)生姜汁:有温热发散的作用,有助于驱风散寒。

(2)冷开水:有退热的作用。

(3)滑石粉:有润滑的作用。

(4)烧酒:有活血通络、降温作用。

5.适应证:

(1)急慢惊风、夜啼夜惊、惊风后遗症,可用掐揉等手法如两手合谷穴,有开窍镇惊,醒神安胃的作用。

(2)外感疾病,可用推拿法,使患儿全身四肢血脉通畅,如推天庭穴(自二眉间至发际),能解表发汗,清窍止头疼。

(3)小儿消化不良、食滞疳积、腹痛、便秘、呕吐、泄泻等病,都可用推拿法。如推十指罗纹面及食指侧面,从商阳至虎口等。

6.推拿禁忌证是较少的。比较严重的疾病,应与药物疗法密切配合,以免贻误病情。对皮疹性疾患,溃烂疮疡,皮肤瘢痕等疾病,应禁忌在患部作推拿疗法。

(三)其他疗法

1.捏脊疗法:此法是通过对督脉和膀胱经的捏拿,达到调整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为目的一种疗法。常用治疳证,婴儿泄泻及脾胃虚的患儿。具体操作方法:患儿俯卧,医者两手半握拳,二食指抵于背脊之上,再以二手指拇指伸向食指前方,合力夹住肌肉提起,而后食指向前,拇指向后退,作翻捲动作,二手同时向前移动,自长强穴起,一直捏到大椎穴即可,如此反复五次。每天一次,连续六天为一疗程,休息一天,再作第二疗程,对脊背皮肤感染及有紫癜病患儿禁用此法。

2.割治疗法:此法有调和气血,促进脾胃运化功能等作用。常用以治疗疳疾和哮喘等证。割治部位常取两个手掌的大鱼际处。具体操作方法:将二手掌大鱼际局部消毒后,用大拇指揿住刀口旁约一厘米处,用0.4厘米宽的平口手术刀直戳割治部位,创口约长半厘米,然后挤出赤豆大黄白色脂状物,并迅速剪去,再用红汞棉球覆盖其上,绷带包扎,五天后即可解除包扎,在包扎期间,防止感染。

3.拔罐疗法:小儿常用口径3〜4厘米的竹罐或玻璃罐。先在局部涂上凡士林,然后将酒精棉球点燃,置罐内数秒钟,取出后迅速将罐紧罩在选定的皮肤上,由于负压,皮肤被吸入罐内而高起,约5〜10分钟后取去。此法能促进气血流畅,营卫运行,有祛风、散寒、止痛等作用,适用于小儿肺炎喘嗽、腹痛、哮喘、遗尿等。但六个月以内乳婴儿,一般不适用拔火罐疗法;高热抽风,皮肤过敏,水肿,有出血倾向、明显营养不良及皮肤感染者,也不宜拔罐。取罐时以食指按压罐边皮肤,同时将罐向另一侧倾斜,使空气进入罐内,罐子即很快脱落,不能以手直接取罐,以免损伤皮肤,增加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