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夜啼

夜啼

夜啼又名“躽啼”,是指小儿入夜啼哭,白日如常的一种疾病。临床以白日安静,入夜则啼哭不安,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啼哭通宵为主要特征。多见于初生婴儿。本病主要由寒凝气滞所致。

至于初生婴儿夜间啼哭,见亮即止,灭灯又哭,则为喜见灯亮习性所致,不属病态。此外,因夜间饥饿、尿布潮湿,以及伤乳停食,口疮、发热或其他疾病所引发的夜间突然啼哭,不属本病范畴。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脾脏虚寒、心经积热、惊恐神扰等因所致。

(一)脾脏虚寒 孕妇素体虚寒,或贪凉饮冷,致胎儿禀赋不足,脾寒内生;亦有初生儿护理不当,腹部受寒,寒凝气滞,夜属阴,至夜其寒更甚。故腹中作痛而啼。

(二)心经积热 孕妇性情急躁,或嗜食香燥炙煿之物,火伏热郁,其胎儿出生后即内有蕴热。夜属阴,至夜阴盛阳衰,无力与伏热抗争,而内扰心经,心火上扰,故烦躁而啼。

(三)惊恐神扰 初生儿见异常之物,闻特殊之声,暴受惊骇,致心神不宁,而睡中啼哭。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哭声低弱,口中气冷,四肢不温为寒,哭声响亮,口中气热,身腹温暖为热。

2.哭声无力,神疲怯弱,面色青白为虚;啼哭惊惕,表情惧怕,面色青暗为实。

本病应与饥饿啼哭、尿湿啼哭、执拗啼哭相鉴别。

1.饥饿啼哭:啼哭时间不定,饥饿即啼,奶后则安,腹部软绵。

2.尿湿啼哭:哭声响亮,尿布浸湿,换布则安,啼哭时间不定,但常在后半夜。

3.执拗啼哭:有亮灯入眠的习性,入夜熄灯则哭,灯亮则止。

(二)论治要点

本病依发病原因可分为脾脏虚寒,心经积热、惊恐神扰三大证型,分别施以温脾散寒、清心导赤,镇惊安神之法。临床以脾脏虚寒为多见。治疗夜啼首先要分清是否为有所求而口不能言,如饥饿、耍脾气,或是疾病的痛苦。若是疾病,则应分清是其他疾病,如伤乳、口疮、发热,还是本病。其次,一定要根据啼哭的特点及其他兼症寻求致病之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才能事半功倍。

(三)常见证治

1.脾脏虚寒:

证候:夜间啼哭不歇,哭声低弱,或曲腰而啼,得暖稍止,睡喜蜷曲、腹喜按摩,四肢欠温,口中气冷,不欲吮乳,面色青白,大便溏薄,苔薄白,指纹淡红而滞。

治法:温脾散寒。

方例:乌药散。

2.心经积热:

证候:哭声洪亮有力,见灯亮则啼哭更剧,多泪烦躁,面赤唇红,身热有汗,口中气热,大便干,尿短赤,舌尖红,苔黄,指纹色紫。

治法:清心导赤。

方例:导赤散。

3.惊恐啼哭:

证候:猝然惊啼,或睡中惊醒啼哭,哭声尖锐,神情不安,紧偎母怀,面色乍青乍白,睡时露睛,脉来急数,指纹青紫。

治法:镇惊安神。

方例:朱砂安神丸。

(四)临证权变

小儿夜间阵发啼哭,啼声响亮,腹胀,呕吐乳块,大便酸臭,乃食滞也,宜保和丸消之;小儿睡中惊啼,多汗,毛发稀疏,眼眶及唇周围发青,肋骨串珠,非属惊啼,乃胎禀怯弱,血不养心、甘麦大枣汤加熟地补之;小儿夜啼,食少腹胀,大便不化,乃脾虚也,宜异功散。此外,小儿夜啼,亦有因乳母之病引起者,当治乳母则儿自不啼。

〔调护〕

1.卧室及附近宜安静。

2.脾寒夜啼者注意保暖,心热夜啼者,慎勿过暖。

3.孕妇妊娠期和哺乳期少食辛辣、生冷、厚味。

〔应用例案〕

本县大尹张鼎石公子,生四月无乳,取一名壮妇人乳之。一夜大啼,面赤,予用导赤散加麦冬、灯心进一服,次早往问。尹曰:昨夜哭犹甚也。予察其神色无异,告之曰:公子病安矣,公子贵体违和,四日夜未乳,昨夜病退思乳,乳母在外,不得乳,故知往夜之哭,病哭也;昨夜之哭,饥哭也。尹喜曰:怪哉!乳母来后,再不复喷哭,病果退矣。(《幼科发挥•心所生病》)

:小儿夜啼,若见面㿠白为寒证,今面赤则为热证无疑,用导赤散加麦冬、灯心、乃方证相应,服后反“哭犹甚”,医者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认定“往夜之哭,病哭也;昨夜之哭,饥哭也”,此乃高人一筹之处。故治啼必须审查是疾病所致抑或小儿有所求。

〔简便验方〕

1.小儿夜啼,用五倍子研末,冷开水和作饼子,纳肚脐以带扎之效。(《幼幼集成•夜啼证治》)。

2.小儿120日内夜啼,用蝉蜕14个,去翅、足焙干,入朱砂1分,共研末,蜜调涂母乳头上,令儿吮之,纳儿口中亦可。(《幼幼集成•夜啼证治》)。

〔文献摘录〕

《保婴撮要•夜啼》:“大抵此证,或因吐泻,内亡津液;或禀赋肾阳不足,不能滋养肝木,或乳母急恚,肝火侮金,当用六君子汤补脾土以生肺金,地黄丸壮肾水以滋肝木。若乳母郁闷而致者,用加味归脾汤;乳母暴怒者,加味小柴胡汤;乳母心肝热搏者,柴胡栀子散”。

《幼幼集成•夜啼证治》:“小儿夜啼有数证:有脏寒、有心热、有神不安,有拗哭,此中寒热不同,切宜详辨。脏寒者,阴盛于夜,至夜则阴极发躁,寒甚腹痛,以手按其腹刚啼止,起手又啼,外证面青手冷,口不吮乳,夜啼不歇,加减当日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