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痄腮

痄腮

痄腮又名“蝦蟆瘟”、“颅鸶”,是由风温邪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为主要特征。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冬春两季易于流行,学龄儿童患病为多,6个月以下婴儿很少发病。本病辨证属温病范畴,临床所见以卫、气分证居多,侵犯营血者少见。年龄较大的儿童可出现睾丸肿痛,病情重者,邪毒可内陷心肝而引起昏迷抽搐。预后大多良好。

〔病因病机〕

本病由风湿疫毒从口鼻而入,壅阻少阳经脉,郁而不散,结于腮部而成。少阳厥阴为表里,经脉衔接,气血相通,若邪毒留滯少阳经脉不解,便可传入厥阴。足厥阴经脉抵少腹,绕阴器而行,故年龄较大儿童或成人可并发睾丸炎或卵巢炎。手厥阴心包络,为心之外围,“代心行令,代心受邪”,若邪毒炽盛,则可见壮热、昏迷、痉厥等。

(一)邪在卫气 风温疫毒从口鼻而入,与卫气相争,故见发热、恶寒、头痛等。

(二)邪阻经络 风温疫毒遏阻少阳经脉,郁久不振,聚结腮部,以致一侧或双侧腮腺漫肿,疼痛拒按,咀嚼困难。

(三)邪传厥阴 疫毒传入足厥阴肝经,故年龄较大儿童可并发睾丸炎或卵巢炎。

(四)温毒炽盛 温毒炽盛,迫窜手厥阴络经,可出现壮热、昏迷、惊厥等。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发病前多有与痄腮患者接触史。

2.病之初期,可见恶寒、发热、头痛、呕吐、纳差、鼻塞、流涕等症。

3.腮腺肿大,开始多见于一侧,继而见于另一侧,也有双侧同时肿大,或仅局限于一侧者,这一症状常在2~3天之内达到高峰。

4.其肿胀特点系以耳垂为中心漫肿,边缘不清楚,外表皮肤不红,触之有疼痛感及弹性感,张口不利,咀嚼困难。

5.口颊内可见红肿。

6.本病自开始至消散,为时一周以上。

本病应注意与发颐相鉴别:发颐多发生于伤寒、温病之后,患儿可见两腮部红肿疼痛,边缘清楚,易于化脓,病情较重,但无传染性。

(二)论治要点 痄腮的治疗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为主。初起兼有发热表证,应宣散透达,使毒热从表而解;热壅少阳,腮肿为著者,宜消肿散结,用凉血活血、理气软坚之品。清热解毒,主要选用清泄少阳,阳明之剂,如夏枯草、龙胆草、生石膏、板蓝根等;凉血活血、消肿散结,可选用丹皮、赤芍、花粉、浙贝母;理气行气、消肿散结,当选用橘叶、薄荷、瓜蒌、玄参。此外还须配合外治法,以助局部消肿之功。

(三)常见证治

1.邪在卫气:

证候:发热恶寒,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咀嚼不便,或有咽红,舌苔薄白或淡黄,脉象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方例:银翘散,加马勃、板蓝根增强解毒利咽之作用;加夏枯草清肝火散结消肿。同时外敷如意金黄散或青黛散等。

2.热毒蕴结:

证候:壮热烦躁,头痛、口渴引饮,食欲不振,或见呕吐,腮部漫肿,胀痛,坚硬拒按,咀嚼困难,咽喉肿痛,舌红苔黄,脉象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方例:普济消毒饮。

若是壮热不退,烦躁不安,舌红,苔黄燥,大便干结者,可加大黄、芒硝通腑泻热,釜底抽薪。若经治疗后,热退痛减,惟硬结不散者,可加海藻、昆布,与反药甘草同用,以攻结软坚。

(四)临证权变

年龄大儿童或成人(男性),可因邪毒传入厥阴而引睾窜腹,则可见睾丸一侧或双侧肿胀疼痛,发热,少腹痛,呕吐,舌红,脉弦数,治当清肝泻火,活血止痛,可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当归、赤芍、桃仁。若邪毒内陷心肝,则见突然壮热,头痛项强,甚则嗜睡昏迷,抽搐,舌绛,脉弦数,治宜清热解毒,熄风镇痉,可用普济消毒饮去升麻、柴胡,加僵蚕、全蝎、钩藤。昏迷痉厥者加服紫雪丹、至宝丹等。

〔调护〕

1.患者宜卧床休息,直至腮肿消退。

2.饮食宜流汁或半流汁,禁食油腻、辛辣和刺激性食物。

3.注意口腔清洁,可用温开水、淡盐水或硼砂水漱口。

〔应用例案〕

毛某 男 10岁。

一诊:两颊肿痛,饮食困难已三天,昨起又增发热,现体温39℃,食欲较差,进食咀嚼时两颊痉痛,检查:两颊肿胀,左侧较甚,质软、拒按,精神不振,口臭,小溲短赤,大便尙通,苔黄厚腻,脉数。证属热毒邪火,结于少阳经洛,治宜清热解毒,宣散郁火。处方:

连翘9克 条芩6克 板蓝根30克 僵蚕6克 柴胡3克 牛蒡子9克 甘草3克 桔梗6克 炒山楂9克 薄荷3克 升麻3克 3剂

二诊:热已退,肿渐平,两颊不痛,胃纳亦动,二便通调,舌苔已化。续进原方,2剂而愈。(《单苍桂医案》)。

按:本例为邪毒侵犯少阳经络,其证候较轻,故主以清热解毒,辅以升散郁火之剂。方宗普济消毒之意,重用板蓝根、牛蒡子解阻结之邪毒,配条芩、连翘、升麻清宣上壅之郁火;又以柴胡、薄荷入少阳而疏利风热;桔梗、甘草走上部而开结除壅;再有僵蚕祛风化痰,兼能通络;山楂消除食积,并可开胃。药证相符,恰中病机,故三剂知而五剂平。

〔简便验方〕

(一)内治法

1.蒲公英、紫花地丁各30克,水煎,每日1剂,连服3~4天。(王伯岳、江育仁主编;《中医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84年版)

2.忍冬藤、板蓝根各30克,水煎,每日1剂,连服3〜4天。(同上)

(二)外治法

1.仙人掌外贴法:取新鲜仙人掌除刺剖开,以切片或捣泥,外敷患处,一日更换一次。(同上)

2、青黛散用醋调敷腮部,每日3〜4次。(《验方新编》)

3.鲜马齿苋、鲜蒲公英、鲜芙蓉叶,可任选一种,捣烂外敷。(山东中医学院儿科教研室、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编:《中医儿科学》)

〔文献摘录〕

《诸病源候论》:“风热毒气客于咽喉、颌颊之间,与气血相搏,结聚肿痛”。

《医门法律》:“腮肿亦名痄腮,因风热或膏粱厚味而作”。

《疡科心得集•颅鹚瘟》:“因一时风温偶袭少阳,络脉失和所致。生于耳下,或发于左,或发于右,或左右齐发”。

《冷庐医话》:“乃毒邪内陷,传入厥阴脉络,睾丸肿痛,盖耳后乃少阳胆经部位,肝胆相为表里,少阳感受风热,移于肝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