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疰夏 附:夏季热

疰夏 附:夏季热

疰夏又名“注夏”,是春夏之交所发生的一种季节性疾病。临床以全身倦怠,饮食不振,大便不调或伴发热等为主要特征。常见于江南卑湿之地。因其发病多在春末夏初,至秋凉后可逐新好转,故有“春夏剧,秋冬瘥”的发病特点。

近代医家对本病的探讨,有人认为与夏季热相似,但本病临床所见,无明显发热、口渴、多饮、多尿等特征。故不可等同视之。

〔病因病机〕

本病发生的原因,主要由于小儿体质娇嫩,脾胃薄弱,元气不足,春夏之时感受时令之气,致使暑湿困脾。

(一)湿困脾胃 入夏暑湿当令,小儿不能耐受暑湿熏蒸,湿气内阻,脾胃受困。湿邪阻滞气机,遏伤阳气、遂致脾失健运而见神疲乏力,大便不调。若湿郁化热,热为湿遏、或暑湿内蕴,郁阻气机,升降失常,则身热不扬,小便短赤频数。

(二)脾胃虚弱 素体阳虚,或脾胃不足,或疾病迁延,或病后失调,复感暑湿之气,致使元气更亡,故而出现面色苍白,饮食不思,大便稀溏,精神萎靡。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多发生于春末夏初。

2.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失调,或因病后中气未复而易患本病。

3.有全身倦怠,饮食不振,大便不调,或伴发热等症状。

4.病程较长,病始春末夏初,至秋凉后方可逐渐缓解,故有

“春夏剧,秋冬瘥”的特点。

本病应与夏季热相鉴别:

1.夏季热多见于婴幼儿。

2.有长期发热不退、口渴引饮、多尿、充汗或汗闭等症状。

3.有明显季节性,夏季发病,秋凉自愈。

4.第二年可复发本病。

(二)论治要点

本病与体质有密切关系,临床以湿困脾阳,脾胃虚弱者为多见。湿困脾胃,阳气不足者,多以感受湿邪为主,治宜醒脾化湿,故多采用芳香、苦温、渗利之法。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者,多以脾胃素虚为主,治宜健脾益气,以运体水湿。并应注意消导,以调畅气机。

(三)常见证治

1.湿困脾胃:

证候:饮食不振,精神倦怠,嗜卧懒言,下肢萎软无力,时而泛噁,身热不扬,大便不调,舌苔白腻,脉濡细。

治法:理脾化湿。

方例:藿朴夏苓汤。

若湿郁化热,小便色黄,苔黄,脉濡数者,去厚朴、半夏,加入滑石、芦根以清暑湿。

2.脾胃虚弱:

证候:精神萎靡,倦怠嗜睡,饮食少思,目光少神,形体消瘦,大便稀溏,舌苔白腻,舌质淡,脉濡缓。

治法:健脾益气。

方例:补中益气汤(东垣方)去当归、升、柴,加淮药、苡米。

若脾虚夹痰,苔腻咳嗽者,加法半夏;若便溏不愈,舌质淡红,脉无力者,亦可选用参苓白术散。

3.肺肾阴虚:

证候:身热消瘦,体倦食少,口渴心烦,汗出神疲,夜卧不宁,苔少舌红,脉细而数。

治法:养阴清肺

方例:生脉散加生地、白芍、淮药、石斛。汗出多者加冬桑叶、浮小麦、大枣。

(四)临证权变

本病入秋以后,燥气行令,湿可自化,疾病始可逐渐好转。若病情迁延,调护朱宜,营养不足,甚则感染其他疾病,则易耗伤气血,致使病情加剧,亦可变成疳证。

〔调护〕

1.增强小儿体质,预防其他疾病的发生。

2.夏日气候炎热,注意住房通风。

3.注意清洁卫生,不乱吃生冷食物,以免损伤胃气。

〔应用例案〕

王X,女、1岁。1979年7月28日就诊。其母代诉:天气炎热,发烧20余天,用抗菌素无效。现身热无汗,口渴喜饮水,小便多,纳食不香,大便溏薄,鼻干无涕,不咳嗽。体温38.5℃,苔薄白中露,舌质红干,舌乳头胖大,指纹暗紫红,脉数,证属小儿夏季热,气阴两伤。治宜酸甘化阴,祛暑生津,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麦门冬、花粉各3克、扁豆5克、石斛、山药、青蒿、炒百芍、荷叶各3克,乌梅一个,服药1剂,热退症除,再进2剂痊愈。《幼科条辨》

:小儿夏季热炎似中医之“疰夏”。以长期身热不扬,口渴多尿,汗闭或少汗为其临床特征,治疗多从益气养阴着手,同时注意防暑,护养胃阴亦是非常重要的。

〔简便验方〕

1.人参须、麦门冬各适量,水煎或保温怀泡水代茶,用于元气不足,每年患疰夏者,宜于疰夏发生之前或伏天服用,连服10〜15天。

2.六一散10克、荷叶一角包煎代茶,用于脾湿素盛,易患疰夏者。(《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6月)

3.鲜藿香5克、鲜佩兰5克、鲜薄荷3克、鲜青蒿5克,开水泡汤代茶,用于湿困脾胃,恶心、不思饮食者。(《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6月)

〔文献摘录〕

《证治准绳•幼科》:“小儿多因乳母之气不调而致,当戒怒气,调饮食,适寒温,则可以远病矣”。

《杂病源流犀浊•疰夏》:“疰夏,脾胃薄弱病也,然虽脾胃薄弱,亦必因胃有湿热及留饮所致”。

《丹溪心法•注夏》:“注夏属阴虚,元气本足。夏初春末,头疼脚软,食少体热者是。宜补中益气汤,去柴胡、升麻、加炒柏、自芍。挟痰者加制南星、半夏、陈皮煎服,又或加生脉汤”。

《时病论•疰夏》:“……此皆时令之火为患,非春夏之为病也,蔓延失治,必劳怯之根”。

附:夏季热

夏季热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特有疾病。临床以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汗闭为特征,因本病仅发生在夏天酷暑炎热季节,故名“夏季热”。本病的发生与气候有密切关系,在我国东南及中南地区较为多见,其发病季节多集中在六、七、八3个月,而南方各省因夏季炎热时间较长,故发病时间及病程亦相应增长,在秋凉以后,症状可自行缓解。有的患儿可连续发病数年,而次年发病,症状一般较上一年为轻,病程多数也较短。本病在发病期间如无兼证,预后多属良好。

本病的病因要是体质虚弱,感受暑气而病,但由于患儿年龄和体质的差别,故而临床证候有暑伤肺卫,或脾阳不振、下虚上盛等不同,本病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清暑护阴,扶脾益气,温下清上。

(一)暑伤肺胃

证候:发热持续不退,口渴引饮,皮肤灼热,无汗或少汗,小便频数,神情烦躁,口唇干枯,舌质红,苔薄黄,脉虚数。

治法:清暑益气。

方例:王氏清暑益气汤。

方中黄连味苦性寒,用量不宜太多,以免化燥伤阴,耗损中气。疾病初起,若见鼻塞,无汗,苔白腻者,可加藿香、佩兰、香薷;热高舌红而干者,加鲜芦根、鲜生地;胃纳不振者,加山楂、麦芽;烦躁不安者,加蝉衣、钩藤、莲子心。

(二)上盛下虚

证候:精神萎靡或虚烦不宁,面色苍白,下肢清冷,食欲不振,小便清长,频数无度,大便稀溏,身热不退,口渴多饮,舌淡苔薄,脉细数无力。

治法:清上温下。

方例:清上温下方。

若见心烦口渴,舌质红赤者,加莲子心、玄参,以清热生津。

复习思考题

1.简述暑温发病季节、病因病机及主症。并解释治疗暑温的基本原则为什么应该是“清暑泄热、保存津液”?

2.疰夏有何发病特点及临床特征?疰夏属湿困脾胃及脾胃虚弱者各以何方治疗?

3.何谓春温、湿温、风温、秋燥?各有何常见证,如何治疗?

4.感冒、咳嗽、中暑如何诊断?有哪些常用方和简易疗法,如何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