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痫证

痫证

痫证又称“羊痫风”,是小儿常见的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疾病,临床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作猪羊叫声,发过即苏,复如常人为主要特征。有反复发作倾向,苏醒后对发作情况不能记忆。本病多见于4〜5岁以上的儿童。其预后与发病轻重,及其持续时间的长短有一定的关系。若发作后,昏睡不醒,另继以另一次发作,如此持续,意识不恢复者,称为“痫证持续状态”,如不及时解除,往往预后不良。

〔病因病机〕

先天因素(胎中受惊、元阴不足),但滞心窍以及惊风之后,痰阻窍道是发病主要原因;外感风邪,内伤饮食,惊骇恐惧可成为诱发因素。痰阻气逆、瘀血滞窍为其主要病机,病位在心、肝、脾、肾。临床可分为惊痫、风痫、痰痫、瘀血痫四个证型。屡发病久不愈者,亦可引起气血耗散,肝肾亏损之虚证,由虚而病,因病致虚是造成经久难愈的原因。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癫痫”。

本病可由先天因素及顽痰阻窍、血滞心窍、惊后成痫等因所致。

(一)先天因素 小儿痫证与遗传有关。胎中受惊或元阴不足,致胎内发育不良、气血逆乱。如《素问•奇病论》说:“人生而有病癫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歧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也。”《慎斋遗书》说:"羊癲风系先天之元阴不足,以致肝邪克土伤心故也”。凡因惊而痫者,称为惊痫。

(二)顽痰阻窍 朱丹溪云:“痫属惊与痰”。痰之所生,常因小儿脾虚,内伤积滞,运化不健,水谷精微凝聚为痰,痰浊停膈,上逆阻塞窍道,绝其脏腑气机升降之道路,阴阳不相顺接,一时清阳蒙蔽,因而作痫。

(三)血滞心窍 由于难产手术或惊恐跌仆,脑部损伤,血络受损,瘀血停积,血滞心窍,窍道不通,以致神志昏乱,筋脉失养,时抽搐频作,发为痫证。因血阻窍道而成痫者,称为“瘀血痫”。

(四)惊后成痫 小儿会慢惊风,反复发作,未得根除,常导致风邪与痰浊内伏,进而阻塞心窍,横窜经络,续发为痫证。

以上各种病因,往往相互影响,其病理变化,多为风痰上涌,邪阻心窍,内乱神明,外闭经络,神志怫郁,故一时发作,因痰有聚散,风有动静,故作止无常。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意识丧失是本病的特点之一,但应辨明轻重。轻者,持续时间短暂,抽搐轻微,或仅有眨眼点头、咀嚼动作,而无叫声或吐涎沫,但意识丧失为必有之证状;重者,意识丧失和抽搐时间较长,发作亦频繁。一般初起较轻,如反复发作,正气渐衰,痰结不化,愈发愈频而正气愈弱,证情亦逐渐加重。

2.发作时点头眨眼,意识丧失,身体颤动,则为风痰鼓动;如发时倒地,口角流涎,喉间痰涌,苔腻脉滑,则为痰蒙清窍;如发时吐舌急叫,惊惕不安,恐惧则为惊后成痫:发时头晕眩仆,皮肤枯燥色紫,舌见瘀斑,则为瘀阻成痈。

本病应与惊风相鉴别:两者均有昏迷抽搐。急惊,多有高热,热退后昏迷抽搐缓解,伴有感冒或胃肠道症状,昏厥很少复发,多见于1〜5岁婴幼儿。慢惊,往往由于大病久病之后,低热或无热,有轻度惊厥抽搐,不一定有意识丧失。而病反复发作,醒后如常人,不发热,多见于学龄期儿童。

(二)论治要点

痫证的治疗,宜分标本虚实。发作时一般以治标为主,可根据不同证情,选以豁痰清火,活瘀通窍,熄风定痫等法,一般不用补益之品,以防助邪生痰,加重病情。缓期则应注意固本培元,宜选健脾化痰、调补气血、养心益肾之法。有的也可标本同治。

(三)常见证治

1.惊痫:

证候:发作时吐舌惊叫急啼,面色发青,惊惕不安,如人将捕之状,脉象弦细而数,苔薄白,指纹青紫。

治法:镇惊安神。

方例:镇惊丸。

如胆虚惊悸不眠者,宜清胆泄热、安神祛痰,可用温胆汤。如惊痫日久,发作无常,惊悸不寐,脉象无力者,此心虚血少,宜服养心汤。若平时及愈后神疲乏力者,此正气虚弱,可用大补元煎,或紫河车丸。

2.风痫:

证候:发作前常有眩晕等先兆,旋即两眼发花、神昏跌仆,面色红赤,手指明显抽搐,屈伸如数物状,两目上视或斜视,牙关紧闭,舌苔白腻,脉弦猾,指纹青紫。

治法:熄风定痫。

方例:定痫丸。

若发作时四肢抽搐不已,舌苔黄腻,脉象弦滑而大者,为风阳炽盛,挟痰热上扰,用羚角钩藤汤以清肝熄风,化痰通络。

3:痰痫:

证候:发作时痰涎壅盛,喉间痰鸣,口角流涎,瞪目直视,神志模糊,面色萎黄,手足抽搐不甚明显,舌苔白腻,脉象弦滑。

治法:涤痰开窍。

方例:涤痰汤。

若痰火壅实,大便秘结,宜攻逐痰火,可用竹沥达痰丸。若脾虚生痰,痰随气逆,时作痫证者,宜健脾、燥湿、除痰,可用六君子汤,可加天麻、钩藤,以防风动再发。

4.瘀血痫:

证候:见于有外伤及产伤史的患儿,发作时头晕眩仆,神昏窍闭,四肢抽搐,形体消瘦,肌肤枯燥色紫,面色泛青,舌红少津,可见瘀斑,脉象细涩,指纹沉滞。

治法:活血化瘀,通窍定痫。

方例:通窍活血汤。

若抽搐较重者,加全蝎、地龙。血瘀较重者,加当归、三七、阿胶。频频发作不止者,酌加失笑散。“痫证持续状态”如不解除,可以引起高热、乃至死亡,应当及时抢救

(四)临证权变

各种痫证,若病久不愈,发作控制较长时间后,宜治其本。如见神怯食少,面色不华,形容憔悴,时时头晕,智力迟钝,腰膝痠软,脉软无力者,多属肝肾亏损,气血耗散,治拟滋补肝肾,养心益脾,可用大补元煎。久而不复,宜常服紫河车丸。若见面色无华,时作头晕,神疲乏力,食少运迟,大便溏薄,痰多气逆,舌苔淡白,脉象无力者,为脾虚痰盛,治拟健脾燥湿除痰,可用六君子汤。

〔调护〕

1.孕母要注意健康和营养,避免惊恐跌仆和情志抑郁,产期要保护胎儿不受损伤。

2.注意及时治疗婴幼儿期的发热抽风,避免惊风多发而致痫。

3.平时注意儿童身心徤康,减少忧思愁虑,避免惊恐和精神刺激。

4.患儿不要到水边,火边玩耍,不到公路上游玩,外出有成人相随,以防跌仆、致瘀或受惊。

5.发作时不要强行扳动,防止损伤,应使患儿侧卧,解开衣领,保持呼吸通畅,将纱布裹好的压舌板插入上下齿间,以防舌头咬伤。

〔应用例案〕

王某某,男,11岁,病历号,199884

患儿在8年前患癫痫至今未愈,现每年发作一至三次,多在晚间发作,发作时口吐痰沫,牙关紧闭,不省人事。近日发作较勤,抽搐时间较长,服苯安英纳或注射镇静药后方解,发作后感觉头痛睡眠不安,时有烦躁。曾在各医院治疗不效,故来门诊,诊为癫痫。为平素痰热内伏,复受惊恐,犹乃厥阴所致。

治法:清热化痰,镇惊定搐,活血熄风。

方例:

生侧柏10克 天竹黄6克 胆草6克 地龙6克 青(石䝉)石10克 橘红6克 磁石10克 红花3克 桃仁5克 钩藤5克 全蝎3克 焦山楂10克 化风锭一丸,日二次。

上方加减共进36剂,症状平稳,惟痰多,纳差,舌无苔,脉弦缓,再拟前法化裁:

钩藤5克 青(石䝉)石12克 法半夏5克 桃仁5克 红花6克 磁石10克 全蝎3克 地龙10克 化橘红6克 胆草6克 神曲10克 炒麦芽10克 化风锭一丸,每日二次。

上药又进16剂,合化风锭20丸后,三周来门诊诉服药后未再发作抽搐,继续治疗四个月后,用(石䝉)石滚痰丸和医痫无双丸交替服用,巩固疗效。一年后来门诊痫搐基本痊愈。

:赵老治疗痫证,以逐痰、镇惊、清心安神、平肝定搐,通经活络为大法。痫证不论哪一类型,都有痰迷心包,心失所养的病机,所以凡属因惊挟热,炼液生痰,阻于心窍,即有突发昏仆搐搦之象,迨痰阻外泻,卫气苏回,则神清搐止,赵老在治疗各种类型的痫证时,都不能缺少豁痰、祛痰类药物,如半夏、竹沥、胆南星、天竹黄、杏仁等。此例以痰热为主,故除重用豁痰药物外,还配以通经活血的生侧柏、红花、桃仁镇静定搐;平肝熄风的胆草、钩藤、全蝎等,疗效较满意,(《赵心波儿科临床经验选编》)

〔简便验方〕

1.代白散:白胡椒、代赭石,配方比例为2:1,共为细末。每次服2〜4克,每日1〜2次,白萝卜汤或开水送服,

2.白金丸:明矾、郁金等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重3〜6克,1日2次。

3.紫河车一个、辰砂3克、紫河车焙干与辰砂共研为细末,每次服2〜4克,每日1〜2次,白开水送服。本方更宜于体质虚弱的患儿,疗程1〜3个月。

4.蝉衣、白僵蚕、全蝎、蜈蚣各等分,共研细末,和匀,每次2克,每日2次,开水送下。

〔文献摘录〕

《活幼心书•痫证》:“胎痫者,因未产前,腹中被惊……成为七情所汩,致伤胎气,儿生百日有者是也”。

《幼幼集成•痫证》:“初病时误作惊治,轻于镇坠,以致蔽固其邪,不能外散,所以留连于膈膜之间,一遇风寒冷饮,引动其痰,倏然而起,堵塞脾之大络,绝其升降之隧,致阴阳不相顺接,故卒然而倒”。

《证治准绳•幼料•痫》:“痫,小儿之恶候也。……大概血滞心窍,邪气在心,积惊成痫。通行心经,调平血脉,顺气豁痰,乃其要也”。

《幼科刍言•癫痫的治疗经验》:“治痫之法,首先治痰,痰在上者吐之,痰在里者下之,以豁痰利窍,清心抑肝,先治其标,痰祛以后,再图其本。常用之药,以钩藤、天麻平肝熄风,胆星、竹节白附子、天竺黄、川贝母豁痰利窍,或痰得上越吐出,亦可用竹沥、保赤散、(石䝉)石滚痰丸等下其顽痰,而以龙齿、菖蒲入心镇痫。痰浊涤除,其痫日轻。有显者痫发即止,然后再以金箔镇心丹培补元气,养心安神,平肝息风,杜其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