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癃闭

癃闭

癃闭是以小便量少,点滴而出,甚则闭塞不通为主要特征(即“尿少,尿难,尿闭”)。小便不利,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称为“癃”;小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较急者,称为“闭”。其病位在膀胱,但与三焦气化有关而又责之于肺、脾、肾三脏。多因湿热、气结、瘀血阻碍气化,或中阳不足、肾阴、肾阳亏虚致气化不行所致。

现代医学的各种原因引起的尿潴留及无尿症,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湿热蕴结、肺热气壅,心火炽盛、肝郁气滞、脾肾虚衰、膀胱阻塞等因所致。

(一)湿热蕴结 中焦湿热不解,下注膀胱;或肾热移于膀胱,膀胱湿热阻滞,导致气化不利,小便不通,而成癃闭。

(二)肺热气壅 热壅于肺,肺气不能肃降,津液输布失常,水道通调不利,不能下输膀胱,以致上、下焦均为热气闭阻,而成癃闭。

(三)心火炽盛 小儿心火容易亢盛,若心经有热,心火上炎,不能降济,肾水亦不能上升,心火移热于小肠,邪热壅塞下焦而小便不利。

(四)肝郁气滞 小儿可因惊吓等情志因素引起的肝郁气结,疏泄失职,从而影响三焦水液运行及气化功能,致使水道的通调受阻而癃闭。且因肝经绕阴器、抵少腹,故经气阻滞影响膀胱气化,亦可产生癃闭。

(五)脾肾虚衰 久病体弱,劳倦伤阳,则脾肾不足,“无阳则阴无以生”,以致膀胱气化无权,气虚则水停,小便闭塞不通。或因下焦积热,日久不愈,导致肾阳不足,“无阴则阳无以化”,阴津不足,亦能导致癃闭。

(六)膀胱阻塞 多因跌扑外伤,损及经络,致气血瘀阻,亦可成癃闭。

所以,本病的病位在膀胱,与三焦、肺、脾、肾关系密切。上焦之气不化,当责之于肺,肺失其职,则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中焦之气不化,当责之于脾,脾土虚弱,则不能升清降浊;下焦之气不化,当责之于肾,肾阳亏虚,气不化水;肾阴不足,阴不化阳,均可引起膀胱气化失常,而形成癃闭。一般来说,湿热蕴结,肺热气壅、肝郁气滞、尿路阻塞多属实证;而脾气不升,肾元亏虚多属虚证。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如小便短赤灼热、苔黄、舌红、脉数者,属热;如口渴欲饮,咽干、气促者,为热壅于肺;如口渴不欲饮,小腹胀满者,为热结膀胱;如尿线变细,或时而通畅,时而不通,为尿路阻塞;如小便不利兼有少腹重胀,肛门下坠者,为中气不足。

2.实证多发病急骤,小腹胀或疼痛,小便短赤灼热,苔黄腻或薄黄,脉弦涩或数;虚证多发病缓慢,面色不华或㿠白,小便排出无力,精神疲乏,气短,语声低细,舌质淡,脉沉细弱。

3.初起病“癃”,后来转成“闭”者,为病势由轻转重;初起病“闭”,后转成“癃”者,为病势由重转轻。癃闭如见有小腹胀满疼痛,胸闷,气喘、呕吐等证,则病情较重;如见烦躁、抽搐等证,则病情危笃。

(二)论治要点

1.小儿癃闭的治疗,应根据“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着重于通利。

2.若见急迫不通,下腹胀满难忍者,内服药物缓不济急,则可采用针灸、按摩、敷贴、探吐以及导尿等法,以解燃眉之急。

3.实证宜清湿热、散瘀结、利气机而通水道;虚证宜补脾肾、助气化。

(三)常见证治

1.湿热蕴结:

证候:小便点滴不通,或数量极少而短赤、灼热,或小便涓滴难涩,小腹胀满,口苦口粘,但口渴不欲饮水,或大便不畅,舌质红,苔黄腻,脉沉数。

治法:清热利湿,通利小便。

方例:八正散加减。

若湿热壅结,三焦郁闭甚者,宜用黄连温胆汤加车前子、白茅根、木通。

2.肺热气壅:

证候:小便不畅,或点滴不通,咽干,烦渴欲饮、或有咳嗽、呼吸气促,舌苔薄黄,脉数。

治法:清肺热,利水道。

方例:清肺饮加减。

若兼见鼻塞、头痛、咳嗽、脉浮者,可加薄荷、杏仁、桔梗。

3.心火炽盛:

证候:小腹急迫,小便频胀不行,点滴不能出,兼见舌红面赤,或口糜舌疮,心烦意躁,口渴数饮,饮后愈急。

治法:泻心火、利小便。

方例:导赤散。

热甚者,可加黄连、栀子、滑石。

4.肝郁气滞:

证候:小便不通,或通而不畅,胁腹胀满,或多烦善怒,年长儿可见情志抑郁。舌红、苔薄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利气机,通利小便。

方例:沉香散合六磨汤。

若气郁化火,可加龙胆草、山栀。

5.脾肾两虚:

证候:小腹坠胀,时欲小便而不得出,面色㿠白,神衰气弱,怯冷而腰膝酸软,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或兼见咽干心烦,手足心热,舌质光红,脉细数。

治法:偏阳虚者,温阳益气,补肾利尿;偏于阴虚者,滋补肾阴。

方例:阳虚用济生肾气丸;阴虚用六味地黄丸。

若肾阳衰惫,命火式微,致三焦气化无权,小便量少,甚至无尿,呕吐,烦躁,神昏者,宜用《千金》温脾汤合吴茱萸汤。若阴虚阳不化气,可用滋肾通关丸。若阴虚而下焦有热,可加知母、黄柏。

6.膀胱阻塞

证候:小便滴滴不爽,或阻塞不通,小便时有堆塞疼痛感,少腹胀满而痛,舌质如常,或偏紫暗,脉涩。

治法:行瘀散结,通利水道。

方例:代抵当丸。

若久病气血两虚,面色不华者,加黄芪、丹参、归身。若小便一时不通、胀闷难忍者,可加麝香少许吞服;若尿路有结石,可加金钱草、海金砂、冬葵子、瞿麦、萹蓄,若见尿血,可吞服三七,琥珀粉。

(四)临证权变

小儿癃闭,可致湿浊尿毒内攻,此时应详辨以正虚为主,属于脾肾两亏,气阴耗伤者,宜健脾补肾,益气保津。方用制附子3克,肉桂1克,生黄芪、黄精各10克,人参、茯苓、白术各6克,生苡仁10克,车前子10克,白茅根20克,川牛膝、泽泻、猪苓、丹参各6克,川芎4.5克。以此为基本方加减。以邪实为主者,可根据血瘀阻络、热邪炽盛及湿热内蕴等不同情况,分别选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及清热利湿的药物。

〔调护〕

1.注意消除各种外邪入侵和湿热内生的有关因素,如忍尿、过食肥甘及煎炸之品。

2.积极治疗水肿、淋证等疾患。

〔应用例案〕

少司农王老先生孙女,年十三岁,因小便不通甚危而延余治,时当初夏也。细问其故,二三岁,乳母恐其尿床,切切醒戒,由是梦寐之中,以出小便为紧务,刻刻在心,数年以来,日中七八次,夜中七八次,习以为常,渐有似淋非淋之象,年来益甚。伊外祖颇知医道,以导赤利水之药投之,初服稍应,久则反剧,点滴不通,故延余治。诊其脉,六脉洪数,久按无神,乃知梦寐惊恃,勉强小便,心肾久虚,又加常服利水之药,真阴益槁,五脏即涸,津液何生?虽有气化之致,徒增胀闷之端,余以八味汤加麦冬、五味子,取秋气降白露生之意也。每剂熟地重用二两,连进二剂,使重浊以滋五内之滋腴,为小便之张本。再进其渣以探吐之,取其上窍既开,下窍自通,果连便数次而愈。不意失于调理,一月之后,正当盛暑,而其症复发,伊外祖悉以前进地黄汤二剂服之,其渣亦令探吐,岂期药后不惟不效,初止少腹胀闷欲绝,一吐之后,连胸膈闷难堪矣,余曰:前者时当初暑,气伤未甚,况暴病未久,神气未衰,故所患者止五脏滋腴不足,即以补五脏滋腴之药济之足矣。今时当盛夏,气伤已甚,况日夜胀闷不堪,睡卧饮食俱废,汗多心跳精力甚疲,虽有滋水良药,苦无中气运行,岂能济乎?但六脉洪大而空,中枯极矣。二剂浊补滋腴之本断不可少,然必继助中气以流动,则中焦气得升降,前药始能运行。乃令连服加减八味丸二剂,果上下胀闷益甚,乃以人参一两,附子三钱,浓煎一盅混和服之。少倾,自胸以至小腹,辘辘有声,小便连行数次而愈。信乎药不执方也。(《冯氏锦嚢秘录》)

:本例患者之病癃闭,属于心肾久虚,真阴不足。补肾滋阴,自当速效。再病之后,酷暑伤气,中阳不足,升降失调,难免药不中病。临床上,病情繁杂,久治不应者,求助于中气,缓缓图之,每能收效。

〔简便验方〕

1.倒换散:生大黄8克,荆介穗8克,晒干后(不宜火焙,否则效力减弱)共研末,分二次服,每隔四小时用温开水调服一次,一日二次。

2.一味瓜蒌汤坐浴:瓜蒌30〜60克,煎汤坐浴约20分钟左右。用药时有出汗及轻度头晕,余无不良反应。

3.独头蒜一个,栀子三枚,盐少许,捣烂,摊纸贴脐部,良久可通。

4.用消毒棉签,向鼻中取嚏或喉中探讨,也有用皂角末0.3〜0.6克,吹鼻取嚏,均可。

〔文献摘录〕

《谢映庐医案•癃闭门》:“小便之通与不通,全在气之化与不化,然而,气化二字难言之矣。有因湿热郁闭而气不化者,用五苓、八正、禹功、舟车之剂,清热导湿而化之;有因上窍吸而下窍之气不化者,用搐鼻法、探吐法,是求北风开南牖之义,通其上窍而化之;有有阴无阳而阴不生者,用八味丸、肾气汤,引入肾俞,熏蒸而化之;有因无阴而阳无以化者,用六味丸、滋肾丸,壮水以制阳光而化之;有因中气下陷而气虚不化,补中益气,升举而化之;有因脾虚而九窍不和者,理中汤、七味白术散之类,扶土制水而化之”。

《幼科类萃•小便诸症门》:“曾氏曰:婴儿小便闭而不通者,有阴阳二证。阴闭者,为冷湿乘虚入里,因而不通,名曰阴闭……阳闭者,因暴热所迫,涩而不通,名曰阳闭。又有癃闭与淋不同,《内经•宣明五气篇》曰:“膀胱不利为癃”。盖癃乃内脏气虚受热壅滞,宣化不行,非涩非痛,但闭不通,腹胀紧满”。

《证治汇补•癃闭》:“有热结下焦,壅塞胞内,而气道涩滞者;有肺中伏热,不能生水,而气化不施者;有久病多汗,津液枯耗者;有肝经忿怒,气闭不通者,有脾虚气弱,通调失宜者。……一身之气关于肺,肺清则气行,肺浊则气壅,故小便不通,由肺气不能宣布者居多,宜清金降气为主,并参他症治之。若肺燥不能生水,当滋肾涤热。夫滋肾涤热,名为正治;清金润燥,名为隔二之治;燥脾健胃,名为隔三之治。又有水液只渗大肠,小肠因而燥竭者,分利而已;有气滞不通,水道因而闭塞者,顺气为急。实热者,非咸寒则阳无以化;虚寒者,非温补则阴无以生;吐闭者,吐提可法;瘀血者,疏导兼行。脾虚气陷者,升提中气,下焦阳虚者,温补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