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脱肛

脱肛

脱肛是指直肠脱出于肛门外的疾病。临床以直肠头外翻、从肛门下坠脱出为主要特征。常继发于咳嗽、下痢、泄泻等病证之后,因体质虚弱而单纯脱肛者少见。本病多见于1〜3岁小儿,5岁以上则少见。常因气虚下陷、关门不固或湿热下坠引起。本病若不及时治疗,久则真气耗损,肛门愈见松弛、滑脱不收,甚为难治。

现在医学所称的“直肠脱垂”与本病相类似,可参考本篇内容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气虚下陷、关门失守和饮食不当,湿热下坠等因所致。

(一)气虚下陷、关门失守 小儿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或久泻久痢,中气下陷,气虚不摄,可致脱肛。脱肛与肺脾关系密切,因肺主气,经脉下络大肠,互为表里;脾气主升,运化水谷精微。若久泻久痢,中气下陷,气虚不摄,易患脱肛。故《诸病源候论》:“小儿患肛门脱出,多因痢久肠虚冷,兼用躽气,(曲身屏气努责),故肛门脱出”。

(二)饮食失节、湿热下坠 小儿饮食不节,恣食辛辣厚味,积热蕴于大肠,火热下迫,而使肛门脱出;或因肺热下移于大肠,热邪迫于脱门,亦可致肛头脱出。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虚证,多见面色㿠白,形体虚弱,倦怠无力,自汗气短,肛门脱出无疼痛、赤肿、舌淡、脉弱。实证,多见面赤身热,便干溺赤,肛门疼痛,红肿瘙痒,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2.排便时自觉有肿物自肛门脱出,便后自行复位者,为轻证。排便后脱出之物不能自行复位,且常常因咳嗽、哭闹、走路、多站即可脱出者,为重证。若久病脱肛不收,又陡见神乱心慌,冷汗如珠如油,呼吸不能接续,脉象如蛛网游丝者,为危候。

本病应与痔疮鉴别:内痔之痔核突出,外痔之肛异物感,皆易被错诊为脱肛。但痔疮常有剧烈疼痛和出血,脱肛一般不痛,亦不出血,仅是直肠脱出于肛外。

(二)论治要点

因本病常继发于他病之后,故应重视对原发疾病的治疗,视其具体情况,分别采取虚者补之,陷者升之,脱者收之,热者清之等治疗方法,而重在治本。由于脱肛属虚证者居多,故大下大利,行气破气之品均当慎用,即使是湿热蕴结大肠,苦寒攻下之剂亦当中病即止,不宜久服。

(三)常见证治

1.气虚下陷:

证候:大便后直肠脱出于肛门外,肛门色淡无红肿疼痛,无血液,久病虚甚者,往往咳嗽、行走、站立、排尿时稍用力即脱出。患儿常见面色淡白、疲倦无力,气短声低,纳差便溏。舌淡苔薄白,脉弱或指纹淡。

治法:补中益气固脱。

方例:补中益气汤。

面色㿠白,舌淡脉弱属阳虚者,加制附片、炮姜。食少腹胀者,加山药、鸡内金、砂仁、焦三仙。气虚挟热者,加黄芩、白芍、槐花。久脱不收者,酌加金樱子、乌梅。

2.大肠实热:

证候:直肠脱出于肛门外,红肿疼痛,肛门灼热。兼见面红唇赤,口干口臭,腹胀便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或指纹紫滞。

治法:清热凉血,益气解毒。

方例:黄连解毒汤加生地、赤芍、槐花、乌梅。

大便秘结难解者,加玄明粉。红肿盛者,加银花、丹皮。出血多者,加地榆炭。病久兼气虚者,加人参、升麻。

3.脾肾两虚:

证候:直肠滑脱不收,肛门常有下坠感,兼见神疲乏力,行动气促,气晕心悸,小便频数,夜尿多,舌淡,脉弱。

治法:脾肾双补。

方例:大补元煎加兔丝子、肉苁蓉、五味子。

(四)临床权变

脱肛的变证虽属少见,但久病疳于之儿,脱肛不收,陡见神乱心慌,冷汗如珠如油,呼吸不能接续,脉象如丝者,则应知为元气暴脱之候,当急回阳固脱,用参附龙牡救逆汤治疗。

〔调护〕

1.及时治疗原发疾病。

2.饮食宜清淡,不要过食辛辣及肥甘厚味。

3.注意休息。不宜过分用力,生活要有规律。

4.加强营养,保持大便不干燥,避免用力排便。

〔应用例案〕

李某,男,3岁。初诊时,患儿大便稀粘,日夜20余次,后病脱肛已半年,屡治未愈。证见面黄乏力,易汗纳呆,精神不振,时有哭闹,瘦弱,睡眠不安,舌质淡红,苔薄白中心厚,脉弦缓。此属脾虚湿滞,酿成虚实相兼之证。治宜健脾益气化湿导滞。方用:

童参9克 茯苓9克 苍术9克 白术9克 莲子肉9克 桔梗9克 银花9克 炒扁豆10克 山药10克 炒苡仁10克 陈皮6克 木香3克 槟榔炭3克

水煎,共3剂。药后患儿大便次数减少,无粘液夹杂,脱肛亦轻,精神好转,睡眠已安,舌脉如前。原方加乌梅炭6克,继服3剂后,大便日2次,已不稀,脱肛愈,饮食增加,面色仍黄,乏力,精神如常,舌质淡红,苔白不厚,脉缓有力。原方去苍术、槟榔炭,继服3剂后家长来告患儿痊愈。(《幼科条辨•脱肛》)

〔简便验方〕

1.乌龟头放在瓦上,用文火焙干(勿使焦),研成细面,每天服2个,早晚各1个,开水冲服。一般6〜8个可愈。

2.棉花根30〜60克、升麻9克、防风1.5〜3克、白术9克,水煎服。

3.乌梅5个煎汁,冰片0.2克和匀,外涂。

4.五倍子、煅龙骨各等分,研极细末,瓶装备用。先以温开水洗净患处,用棉花蘸药粉轻扑肛之周围,轻轻按上,令睡一小时。

5.石榴皮30克,明矾15克,水煎洗患处。适用于脱肛不收。

〔文献摘录〕

《医宗金鉴•卷五十五•气虚脱肛》:“脱肛一证,因泻痢日久,中气下陷,肠胃薄瘦,遂令肛门滑脱不收。现证面色青黄,指梢冷,脉沉细,唇色淡白,宜温补为主,先以补中益气汤升提其气,再以真人养脏汤温补固滑,外以涩肠散掺之,则气升肛涩而肠自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