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肺胀

肺胀

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临床以喘逆上气、痰多、胸闷胀满、心慌为主要特征。病久可见面唇紫绀,身肿,甚或昏迷、抽搐以至喘脱等危险证候。其病程缠绵,经久难愈。根据其临床表现与咳喘、痰饮、心悸、水肿等证有关。

本病不论老幼均可发生,但小儿较为少见。根据本病的临床证候特点,凡慢性咳喘,而有胸闷胀满者,均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本病是由于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而致久病气虚,痰浊潴留,复加感受外邪而诱发致病。小儿最常见的续发于“喘嗽”、“哮证”以及“顿咳”等肺系疾病之后。其病机演变复杂多端。因小儿“肺常不足”,外邪侵袭,首先犯肺,肺失宣降,则为咳喘。咳喘日久而致肺虚,肺虚卫外不固,更易感邪,久则子耗母气,肺病及脾,脾失健运,水湿内停,酿湿成痰,浊逆犯肺则咳喘,痰多胸闷等证。

另外肺主呼气,为气之主,肾主纳气,为气之根,日久肺肾两虚,而气喘加重,呼多吸少,动则更甚。又肺主通调,脾主转输,肾司开合。肺、脾、肾虚则三焦决渎失权,水湿泛滥。由于上焦凝为痰饮,为寒射肺则咳逆上气;水气凌心则心悸气短;侵及中焦则纳减呕恶,腹满便溏;泛于肌肤则为水肿。因此,本病多肺、脾、肾阳气虚衰,水停痰凝而发。三者之间可以相互影响和转化,如痰从寒化则饮,饮溢肌表则为水,痰浊久留,肺气郁滞,心脉失畅则血郁为瘀,瘀阻血脉,“血不利则为水”。以上病理因素都是在正虚的基础上产生的。病理性质由气虚、气阴两虚发展为阳虚。常常虚实夹杂,表现上实下虚之证,重证可见气不摄血,痰迷心窍,肝风内动,喘脱等危证。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本病的发病特点是:有长期慢性咳喘病史;有明显的由外感诱发而出现咳、喘、痰、肿四大主症。

2.其属性是本虚标实,邪盛时偏于标实,平时偏于本虚。偏实者须分清风寒、风热、痰浊、痰热、瘀血等情况。本虚者当区别气(阳)虚、阴虚的性质,肺、心、肾、脾病变的主次。

3.本病兼感外邪,每致症状加重,当急则治其标,一俟标证得解,仍当缓图治本。如果标急本虚均较明显,亦可标本同治。

本病应与咳嗽、哮喘鉴别:

1.哮喘临床表现多为咳、喘、痰三症并见,而不出现面身浮肿;而肺胀发作,则多咳、喘、痰、肿四症并见。

2.咳嗽、哮喘,其发作经过治疗得到控制和缓解之后,其胸中胀满不舒亦多随之消除;而肺胀之咳喘虽经治疗缓解,但其气短不续,胸中胀满,则常持续存在。

(二)论治要点

肺胀的治疗大法有邪者,当祛邪或扶正祛邪;无邪者应敛肺固本。病轻者治肺,病重或迁延日久者,应予肺肾同治。

(三)常见证治

1.痰浊壅肺:

证候:咳嗽痰多,色白粘腻或呈泡沫,短气喘息,活动加剧,怕风易汗,脘痞纳少,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腻或浊腻,脉小滑。

治法: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方例:苏子降气汤合六君子汤。

加减:外寒内饮宜小青龙汤,饮郁化热,宜小青龙加石膏汤。

2.痰热郁肺:

咳逆喘息气粗,烦躁,胸満,痰黄或白,粘稠难咯,便干,口渴。风热犯肺则见发热微恶寒,有汗等表证,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

治法:清肺化痰,降气平喘。

方例:清气化痰丸。

加减:兼表热者可用越婢加半夏汤合小陷胸汤以治之。

3.痰蒙清窍:

证候:神志恍惚,谵妄,烦躁不安,撮空理线,表情淡漠,嗜睡,昏迷,或肢体瞤动,抽搐,咳逆喘促,咯痰不爽,苔白腻或淡黄腻,舌质暗红或淡紫,脉细滑数。

治法:涤痰、开窍、熄风。

方例:涤痰汤。

4.肺肾气虚:

证候:呼吸浅短难续,声低气怯,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咳嗽,痰白如沫,咯吐不利,胸闷心慌,形寒汗出,舌淡或黯紫,脉沉细无力,或见结代。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方例:人参蛤蚧散。

5.阳虚水泛:

证候:面浮肢肿,甚则一身悉肿,腹部胀满有水,心悸、喘咳、咯痰清稀,脘痞纳差、尿少、怕冷,面唇青紫,苔白滑,舌胖质黯,脉沉细。

治法:温肾健脾,化饮利水。

方例:真武汤合五苓散。

(四)临证权变

由于肺胀是本虚标实之候,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易出现闭脱的危候。闭证,属寒痰内闭者,可见面色青黑,四肢发凉,六脉沉伏,神志恍惚或不清,甚则舌短卷缩,言语不清,此乃痰塞气壅,痰迷心窍,阳气内闭所致。治宜温阳化痰开闭,方用三生饮加减。属热痰内闭者,可见面赤谵语,胸中闷胀,烦躁不安,神志不清,甚则舌强难言,此乃痰热内壅,蒙蔽心窍所致。治宜清热涤痰开窍,方用竹沥水送服猴枣散或至宝丹。脱证,可见胸高气促,额汗如珠,或冷汗自出,四肢厥逆,神志不清,鼻头发冷,脉微欲绝。此乃阳气上脱外脱所致。治宜回阳固脱。方用四逆汤加减。或参附汤送服黑锡丹。

〔调护〕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发生喉痹、肺气闭塞而出现发绀,呼吸困难时,应及时抢救。

2.对年龄较大的患儿可由医生护士或家长,带领患儿作有节奏的深呼吸,改善肺功能。

3.呼吸新鲜空气,避免吸入烟尘引起呛咳。

〔应用例案〕

李某,男,3岁半,1965年5月13日初诊:素有支气管哮喘,遇冷则复发作,喘咳有痰,夜间为重,不欲饮食,咳极作吐,大便稍干,小便稍黄,咽痛而红,舌质色红,舌苔淡黄,脉象滑数。证属:肺胃有蕴热,痰热内阻,复感风寒则肺气失宣,以致咳逆而喘,治宜。“兼清肺胃,宣肺平喘”为法,用麻杏甘石汤加减:

麻黄3克 炒杏仁6克 生石膏10克 苏子10克 法夏6克 白果6克 厚朴花6克 瓜蒌6克 桑白皮10克 射干5克 葶苈子3克 甘草5克

化风锭一丸日二次。上方进3剂喘咳减轻,余证均有好转,又以前方加减进6剂而愈。(《临床验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5年3月第2版)

按:素有痰喘,遇冷而发,内外合邪,痰饮、郁热壅阻肺气而为肺胀。治疗本病以清热宣肺、降逆化痰为正治。《金匮要略》越婢加半夏汤、厚朴麻黄汤、小青龙加石膏汤为其代表方。案中以麻杏甘石汤加降逆气、化痰饮之品,师其法而不泥其方,药中病机,故收捷效。

〔简便验方〕

1.杏仁60克,胡桃肉60克同研,加蜜少许,作60丸,每日三次,每服1丸,生姜汤送下。适用于肺肾气虚之肺胀者。

2.生梨1个,柿饼2个,同煎。适于肺肾阴虚之肺胀者。

3.百合、枸杞子各250克,研细末蜜丸,每日三次,每次10克,适用于肺肾阴虚之肺胀者。

4.紫河车一具,烙干研末,每服3克,日3次,适用于脾肾阳虚之肺胀。

〔文献摘录〕

《灵枢•胀论》:“肺胀者,虚满而喘咳”。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汤加石膏汤主之”。

《丹溪心法•咳嗽》:“肺胀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宜养血以流动手气,降火疏肝以清痰。”“有嗽而肺胀壅遏不得眠者,难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