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呃逆

呃逆

呃逆,古称“哕”,俗称“打嗝”。是胃气上逆的一种病证。临床以气逆上冲,出于喉间,呃逆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要特征。本证主要因寒热二气相搏,胃气上逆动膈所致。亦与肺、肝气郁,横逆犯胃,肾气不纳,厥气上冲等有关。其证有寒热之分,虚实之别。

呃逆可偶然单独发生,亦可兼见于他病,本节主要介绍单纯出现的持续性呃逆为主,若在其他疾病过程中出现呃逆,亦可参考本篇内容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饮食不当、中焦虚寒、湿热郁肺、胃阴不足所致。

(一)饮食不当 小儿脾常不足,胃肠狭小,若乳食不节,停积不化,则气滞不行,升降失常,胃气上逆动膈而发生呃逆。

(二)中焦虚寒 小儿禀赋不足,或后天失调,过食生冷;或过服寒凉药物,损伤中阳,中气虚寒,寒凝气滞,胃失和降,气逆动膈而呃逆。

(三)湿热郁肺 外感湿邪,内蕴中焦,郁而生热;或饮食不节,伤脾生湿,湿热内蕴,肺气痹郁,不得宣降,以致胃气上逆动膈而呃。

(四)胃阴不足 热病耗伤胃阴,或汗吐下太过,损伤胃津,致使胃中阴液不足,失于濡润,则虚火上炎,和降失常而发生本证。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呃逆初起,呃声响亮有力,连续发作,多实;呃而大小便不利者,多实。久病而乍呃,呃声低怯无力而断续者,多虚;呃而清便自调者,多虚。

2.寒证呃逆沉缓,面清肢冷便溏;热证呃声高响而短,面红肢热,烦渴便结。

3.轻证呃逆常偶尔发作,其势轻微,气顺则已;重证呃逆多屡呃不止,常在其他急慢性疾病过程中出现。

本证应与干呕、嗳气鉴别:

1.干呕:是指胃气上逆而出,有声无物的病证。呃逆是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的病证。

2.嗳气:是患儿将内郁之气嗳出,使中气得伸而为快,有时可兼酸腐气味,每因中焦气滞,胸膈胀满而发。与呃逆之喉间呃呃连声不同。

(二)论治要点

呃逆一证,有寒热虚实之分,治疗应分别采用温、清、补、泻的方法。凡呃逆声强气盛而脉见滑实者,多宜清降。若声小息数,脉见微弱者,多宜温补。寒呃可温可散,寒去气自舒。热呃可清可降,热退则气自平。阳气虚弱宜温补脾肾。胃阴不足宜养胃生津,并注意适当加入和胃止呃、平降气逆之品。

(三)常见证治

1.实证:

(1)客寒犯胃:

证候:呃声沉缓有力,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愈甚,纳减,口和不渴,二便清利,舌苔白润,脉象迟缓。

治法:温胃散寒,降逆止呃。

方例:丁香柿蒂汤。

寒甚者,加吴茱萸;呃甚而兼痰涎者,可加半夏、陈皮。

(2)胃火上逆:

证候:呃声洪亮,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火降逆,和胃止呃。

方例:竹叶石膏汤加柿蒂、竹茹。

大便难、腹胀满者,酌加大黄、枳实、厚朴。若胃热呃逆、小便不通、小腹胀满者,改用猪苓汤。

(3)湿热郁肺:

证候:呃逆连声,或兼咳嗽,咽阻胸闷,小便黄少,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宣肺痹,清热渗湿。

方例:宣痹汤。

呃逆甚者,加旋复花、代赭石;热甚者,加黄芩、滑石;兼咳嗽者,加杏仁、川贝母。

(4)乳食停滞:

证候:呃逆连声,嗳腐吞酸,腹胀或痛,不思乳食,舌苔白厚,脉象滑实,指纹沉滞。

治疗:消食导滞,和胃降逆。

方例:保和丸加苏叶、黄连。

腹胀便结者,加枳实、厚朴、大黄。

2.虚证:

(1)中气虚寒:

证候:呃声低怯,气不接续,面色苍白,手足不温,甚或厥逆,神疲倦怠,食少便溏,舌质淡,脉沉弱,指纹淡青。

治法:温补脾胃,和胃降逆。

方例:附子理中汤加丁香、吴茱萸。

若中虚痰结、气逆不降者,用旋复代赭石汤加降香。

(2)胃阴不足:

证候:呃声急促而不连续,口舌干燥,口渴喜饮,大便干结,舌质红,舌苔少或花剥,脉象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和胃止呃。

方例:益胃汤。

临床应用时可加陈皮、竹茹、枇杷叶,胃气大虚,不思饮食可加太子参、山药。

(四)临证权变

呃逆初起,若仅系偶然发作,症状大多轻微,可以不治而愈。若呃逆持续不断,久呃伤胃,耗损胃气,往往可使症状由实变虚,或虚者更虚。若少数危重病人晚期出现呃逆,乃是元气衰败,胃气将绝之征象。

〔调护〕

1.进食不要急、快、冷、烫,要细嚼慢咽,进易于消化富于营养的食物。

2.小儿在啼哭气郁之时,不宜进食。呃逆发生之后,较大的小儿可令其作深呼吸,或按摩前胸,自天突至神阙,引气下行。也可听音乐,看电影、讲故事,使之转移情志。

(应用例案〕

东阳李氏子,病伤寒阳明内实,医与补药治而成发呃。十日后,召予诊其脉,长而实大,与大承气汤下之,热退而呃逆止。又盤松周氏子得伤寒证,七日热退而呃,连声不绝。举家徬徨,召予诊脉,六脉皆沉细无力,人倦甚。以补中益气汤作大剂,加炮附子一钱,一日三贴,兼与灸乳根(乳头直下,乳房下沟凹陷处,双)、气海(脐下1.5寸)三处,当日呃止,脉亦充而平安。(虞天民《医学正传》)

按:同是呃逆,治有温凉之异,补泻之殊,都用大剂挽回危局,设非潜神默察,切脉谛,辨证明,胆大而心细者,不能出奇以制胜。所以,陈修园说“医非聪明特达者莫为”,可以引人反思。

〔简便验方〕

1.刀豆6〜15克煎水,或焙干研末开水冲服均可。

2.广天仙子6〜9克煎水,频服。若配伍白芍、甘草,对治呃逆更能增效。

3.鬼针草6〜15克煎水频服。

4.黑芝麻、白砂糖各适量。将黑芝麻炒熟,杵碎,拌入白砂糖,每次服数汤匙。

5.威灵仙、蜂蜜各30克。煎水内服。

6.取艾条1支,点燃,安放在床头旁13〜15分钟。

〔文献摘录〕

《景岳全书•呃逆》:“哕者,呃逆也,非咳逆也。咳嗽之甚者也,非呃逆也。干呕者,无物之吐,即呕也,非哕也。噫者,饱食之息,即嗳气也,非咳逆也。后人但以此为鉴,则异说之疑可尽释矣”。

《景岳全书•呃逆》:“凡杂证之呃,虽由气逆,然有兼寒者,有兼热者,有因食滞而逆者,有因气逆而逆者,有因中气虚而逆者,有因阴气竭而逆者。但察其因而治其气,自无不愈……然实呃不难治,而惟元气败竭者,乃最危之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