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冻疮

冻疮

冻疮又名“冻烂疮”,是指肌肤被寒邪侵袭所发生的一种外科病。临床以局部皮肤红肿痒痛、僵硬开裂,甚则溃烂为主要特征。本病一般生于手、足、耳、鼻等部位,多发于冬季,温暖季节好转,每至冬寒,旧患易于复发。本病主要由寒冷侵袭所致。

〔病因病机〕

小儿脏腑娇嫩,肌肤柔脆,不耐严寒,若天时寒冷,受冻时间过久,以致气血凝滞,红肿痒痛,久而不愈,则溃烂成疮。此外,暴冻着热或暴热着冻,也能促使本病的发生。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本病多发于冬季,学龄前儿童易发。

2.好生于手、足、耳、鼻部位。

3.本病早期以皮肤红肿瘙痒疼痛甚至开裂为特点,属寒属实;晚期以皮肤紫青起泡,溃烂流水为特点,多属虚寒。

本病应与赤游丹相鉴别:二者均可见局部皮肤红肿而热,但赤游丹多发生于夏季,可见于全身各处,形如云片,游走不定,且多伴发热恶寒,烦躁啼哭。

(二)论治要点

根据本病病程的长短和病情的轻重,一般可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宜温经散寒,养血通脉;后期宜化脓生肌。但究以前期证候最为常见。治疗本病,宜内服结合外治,而以外治为主。但不论内服或外法,均不宜用清凉泻火之品,以免逼邪内攻。

(三)常见证治

1.前期:

证候:手、足、耳、鼻等部位皮肤苍白,继则红肿麻木,甚则开裂,自觉灼热或瘙痒。

治法: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方例:当归四逆汤。

2.后期:

证候:受冻部位红肿转紫青色,出现水泡或起肿块,溃烂后流水渗浓。

治法:化脓生肌。

方例:内服:黄芪建中汤。外用:乌贼骨9克、冰片0.3克、肉桂0.3克,共为细末,用油调成膏,搽患处。(《实用中医儿科学》)

(四)临证权变

初起內有久寒,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气血衰弱,用人参养营汤加醇酒;局部漫肿,加茯苓、苡仁、车前子;局部冻僵,用红灵酒或生姜、辣椒煎汤频洗;后期溃烂久不收口,宜配合内服十全大补汤。

〔调护〕

1.注意防寒保暖,并经常活动,使气血流通。

2.受冻后,不宜立即考火,禁止冷水浸及用雪摩擦。

3.发现冻疮,及时治疗。

〔应用例案〕

徐某某,女,9岁。于1967年初冬,因双手背及足趾背冻伤,其母带患儿求治,述冻伤已连患两冬。查体:双手背及足趾背红肿而饱满,散在有黄豆大之硬结,手足心潮湿而冷,面色㿠白,鼻流清涕,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证属阳气虚,气血运行不畅,寒邪侵袭,冻疮为患。治宜温阳散寒,通经活络。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味治之。当归、桂枝、芍药各6克,熟附子、干姜、通草各3克,细辛1.5克,炙甘草5克,大枣5枚。连服3剂后出现口干,上方减附子、干姜,继服四剂后,自觉全身温暖,冻疮红肿消失,嘱其母再用辣椒根煎水烫洗数次。未见复发,随访3冬,告之痊愈。(《幼科条辨》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8月)。

按:当归四逆汤加附子治疗冻疮之未溃者,疗效肯定。如本例服药四剂而出现口干后,即减去干姜、附片,加条参10克。外用药亦有效果,可以效法。

〔简便验方〕

1.茄根加葱汤浸洗。(《外科正宗•冻风》)

2.椒茄汤:辣椒稭50克 霜茄稭 傲雪菊枝各80克 水煎烫洗一周,每晚一次,(《幼科条辨•冻疮》)

〔文献摘录〕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小儿冬月为寒气伤于肌肤,搏于气血,血气壅滞,因即生疮。其疮亦焮肿而难瘥。乃至皮肉烂,谓之为冻烂疮也”。

《保婴撮要》:“足热冻疮因受禀虚怯,故寒邪易乘,气血凝滞,久而不愈,则溃烂成疮……如外敷寒药,内服消毒之剂,则元气受伤,必成败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