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半夏洗七次 橘红各五两(各15克) 白茯苓三两(9克)甘草炙,一两半(10克)。

〔煎服法〕㕮咀,每服四钱,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3克,乌梅一个,水煎服)。

〔讲解〕本方为治湿痰之主方。其适应证以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苔润脉滑为主证。湿痰之证,乃因脾虚生湿,湿邪凝聚,气机阻滞而成。故方中以半夏为君,燥湿化痰,降逆和胃止呕,为治湿痰之要药。橘红为臣药,理气化痰,气顺痰消。痰由湿所生,湿去则痰无由生,故以茯苓健脾利水渗湿;生姜降逆化痰,既可制半夏之毒,又能助君臣两药行气消痰;再配乌梅少许,收敛肺气,与半夏相配,有散有收,使痰去而不伤正,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且可助茯苓健脾,使脾健湿化痰消。

诸药合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俱备,标本兼顾,实为一首应用广泛的化痰和胃之方剂。

方中橘红、半夏二味,贵在陈久,陈久者则无过燥之弊,故名曰“二陈”汤。

然本方药性偏于温燥,若阴虚燥痰者,则非本方之所宜。

〔临证应用〕该方多用于治疗湿痰证。症见咳嗽痰多色白,胸膈胀满,恶心呕吐,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等。临床运用常在本方的基础上加减变化,可广泛治疗各种痰病,实为祛痰剂的代表方。

若证属寒痰,脾胃阳虚,咳吐稀痰,胸膈满闷者,可加干姜砂仁以温中祛痰;脾肾阳虚,痰水上泛,痰清稀如水,脉沉,小便不利者,可加附子、肉桂以温阳化痰。若属风痰者,加制南星、白附子、皂角、竹沥以祛风化痰。若证属热痰者,痰黄而稠,可加石膏、天竺黄、黄芩、青黛等以清热化痰。若湿痰重者,肢体沉重,嗜卧不收等可加苍、白术以燥湿健脾。若食痰者,痰嗽嗳腐吞酸,脘胀纳呆者,可加炒莱菔子、焦三仙、枳壳以消食下气化痰。若燥痰者,痰粘难咯,可加瓜蒌、杏仁、贝母以清热润肺化痰。若属气痰者,如梅核气,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为痰核聚于咽喉,可加香附、郁金、枳壳以行气解郁化痰。若痰流于经络肌肤,成为瘰疠痰核者,可加牡蛎、元参、海蛤、芒硝、昆布、海藻以化痰软坚散结。苦顽痰者,加礞石、海浮石以攻逐陈积深伏之痰。

以二陈汤为基础的方剂很多,如二陈汤去乌梅,加竹茹、枳实名为温胆汤,专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之虚烦不得眠,或呕吐呃逆,以及惊悸不宁,癫痫等证。

如二陈汤去乌梅,加南星、枳实名为导痰汤。主治一切痰厥证,头目旋晕,或痰饮留积不散,胸膈痞塞,胁肋胀痛,头痛吐逆,喘急痰嗽,涕唾稠粘,坐卧不安,饮食不思等。

如二陈汤去乌梅,加胆南星、枳实、人参、菖蒲、竹茹、大枣名为涤痰汤。主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

如二陈汤去乌梅,加当归、熟地名曰金水六君煎。主治肺肾阴虚,湿痰内盛,咳嗽呕恶,喘逆多痰。但脾肾阳虚,运化无权者,不宜使用本方。

二陈汤、温胆汤、导痰汤、涤痰汤,以及金水六君煎等五方,均为燥湿化痰之剂。但二陈汤是燥湿化痰之主方,除专治湿痰外,还可以加减用于其他的各种痰病;温胆汤重在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上扰之虚烦不眠、癫痫等证;导痰汤燥湿化痰之力大于二陈汤,且长于祛痰行气。主治痰涎壅盛以及肝风挟痰之眩晕痰厥等证;涤痰汤善长于豁痰开窍,为治中风痰迷,舌謇不语之专方。金水六君煎主治脾受湿困,湿痰内盛而肺肾阴虚之证。多见于老年患者。以痰多而有咸味、咽干舌燥为其特征。

〔文献摘录〕汪昂:“此足太阴阳明药也。半夏辛温体滑性燥,行水利痰为君;痰因气滞,气顺则痰降,故以橘红利气;痰由湿生,湿去则痰消,故以茯苓渗湿为臣;中不和则痰涎聚,又以甘草和中补土为佐也。”(《医方集解》)

电子版注:文献摘录部分,“汪昂”原书作“汪昴”,电子版已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