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第五节 祖国医学中的优生学思想

第五节 祖国医学中的优生学思想

优生学思想,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早有论述。《左传》中记载:“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是说血缘关系较近者结婚,所生后代多有夭折或畸形。《史记》云:“太妊者,文王之母也,及其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这是关于胎教的最早记载。此后,历代医家对胎教之论十分重视。如《诸病源候论》谓:“欲令子贤良德盛,则端心正坐,清虚如—,坐无邪席,立无偏倚,行无邪径,目无邪视,耳无邪听,口无邪言,心无邪念,无妄喜怒,无得思虑。”陈自明《妇人良方大全》并专立论胎教一门。对此作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由于孕胎发育受着母体内外环境的影响,故妊娠期科学地安排生活,着重陶冶和怡养自己的性情,保持心情舒畅,使五脏安和,气血调顺,从而确保胎禀充足,乃系优生的一个方面。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对优生尤有精辟的论述。他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明确指出妊娠期间要忌毒药、避诸禁的原因,是胎儿“日月未满,阴阳未备,脏腑骨节皆未成定,故自初讫于将产,饮食居处皆有禁忌。”近代研究表明某些药物有毒副作用,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千金翼方》又云:“命不长者,是大醉之子。”现代医学证实:大量饮酒可使生殖细胞受到损害,致胎儿发育迟缓,出生后智力显著低下,甚至发生“胎儿酒精综合症”。初唐時期即有这样的认识,确是难能可贵的。孙氏的优生思想,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

成书于明代的《理虚元鉴》一书,在谈到婴儿禀赋不足的成因时提出:“因先天者,指受气之初,父母或年已衰退,或乘劳入房,或妊娠失调,或色欲过度,此皆精血不旺,故令所生之子体弱。”清之《济阴纲目》发展了这一思想。强调要想有生育能力,并孕育一个健康的后代,必须“寡愁”、“节劳”、“息怒”、“戒酒”、“慎味”。而且反对早婚,认为男女结循“必当其年,男虽十六而精通,必三十而娶;女虽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只有晚婚,晚育,才能“孕而育,育而子坚壮强寿”,否则早婚、早育则不孕,“孕而不育,育而子脆不寿。”作者并深刻地指出:孕育与父母的“精血盛衰有关”,“有既孕而小产者,有产而不育者,有育而不寿者,有寿而黄耆无疆者,则亦精血之坚脆,分别之修短也。”

总之,祖国医学中丰富的优生思想,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遗产,值得认真整理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