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第一节病因

第一节病因

病因,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妇科疾病发生的原因,主要为外感与内因。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正气和致病的邪气双方均有关系。正气,是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包括防御疾病的能力。邪气,是指足以致病的各种因素,因此疾病发生与否,要决定于正邪的交争结果。如《素问·遗篇·刺法论》所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又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明邪气侵入机体而发病者,乃是因人体正气之虚而入的。

一、外因

风、寒、热、湿、暑、燥等外邪袭人,均可罹病,妇女以血为本,其寒、热、湿之邪尤易与血相搏而导致妇科疾病的发生。 兹分别论述于下。

(一)寒邪

寒为阴邪,主收敛,凝涩,抑遏阳气,阻塞脉道,影响气血之运行,而导致妇科疾病发生。寒邪从肌肤皮毛而入者,此为外寒,如冒雨涉水,或气候骤冷,严寒衣单,或值产褥期,行经期,血室正开,寒邪由肌表或由阴部上行客于胞宫,影响冲任,影响胞宫、胞脉、胞络的正常功能,均可导致妇科疾病的发生。如月经失调、痛经、闭经,带下增多、胎动不安、堕胎小产、产后发热、产后身疼等。

(二)热邪

热为阳邪,为火之渐,其性炎上,易耗气伤阴,灼伤津血,迫血妄行。如外感暑热之邪,邪热入于气分,可见妇科高热的疾患,如热邪与血相搏,迫血妄行,伤于阳络则见经行吐衄;或入于血室,扰动血海,损于阴络,则阴血下溢,而见月经量多,崩漏等症;或产褥感染、急性产科热证,均系外热所致。从临床见证来看,外热多为实热证,兼见身热口渴、烦扰不安、腹部灼热、溲黄便秘、经色深红、量多质稠、恶露不绝、臭秽、带下稠黄、脉数舌红等。

(三)湿邪

湿为阴邪,重浊濡滞,易困气机,如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或久坐卧湿地,或冒雨涉水,以致水中浸泡过长,湿与血搏,从寒而化,则为寒湿,则可导致月经失调、痛经、闭经、带下等;若湿从热化,则为湿热,可见黄带、赤带、阴痒、胎漏、子肿等。

此外,阳虚生内寒,此为虚寒;阴虚生内热,则为虚热。或五志化火,虽为实热,但由内生;若阳虚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此为湿生于肉。

以上三者均属外因所致。此不赘述。

二、内因

(一)精神因素

精神因素指七情内伤,以忧、思、怒为主。情志是指人的精神情志的变化,可以影响脏腑气血的功能活动。正常情况下,精神活动也不会引起病理变化的。但过度、持久而强烈的精神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承受范围,会引起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损伤,即可导致妇科疾病的发生。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血随气逆可致月经紊乱、痛经、经行吐衄、经行头痛等病症;忧愁思虑则伤脾,脾气耗损,生化统摄无权,运化失职,可致月经不调、闭经、崩漏、恶阻、带多等;思虑过渡、忧愁不已则伤心,可致心火上炎,可致闭经、月经失调等病;若悲哀伤肺,气结失宣而致气血运行不畅,往往酿成月经不调等;惊恐则伤肾,肾失闭藏,冲任不固而经、带、胎、产诸病均可发生,尤以崩漏、堕胎等症最为常见。

(二)饮食不节

饮食是维持人体健康的营养物质,若暴饮暴食,或过食油腻炙煿。反会引起疾病。如《内经》有“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膏梁厚味、足生大疔。”等记载。

1.过食生冷、酸味,可使脾胃受损,血为寒凝、影响冲任,滞涩不通而见痛经、闭经、月经失调、带下增多、胎动不安等。

2.过食辛辣、温热、助阳之品,可致冲任蕴热,热迫血行而见月经先期、量多、崩漏、经行吐纽等。

此外,饮食偏嗜,也可影响正常的发育及功能,而致妇科疾病的发生。

(三)劳逸失常

劳动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不仅增加社会效益,还可锻炼人的意志,增强体质,防治疾病。但妇女在经期、妊娠期、产褥期因生理特点所致,需要注意劳逸适当,避免过度、过重的体力劳动及剧烈运动,否则可致月经过多,崩漏不止等;妊娠期过劳,气血损伤,胞脉不固,则易发生胎漏、胎动不安、堕胎、早产等;若产后过早劳动,可引起中气下陷,可见子宫脱垂及阴道壁膨出等候。但亦不应过于安逸,否则可致气血阻滞;运行不畅,而变生诸疾。故前贤指出:“妊娠宜小勤劳。”《内经》亦云:“久卧伤气,久坐伤肉……”。所以参加适当的劳动,有利于气血畅行,保障身体健康。

(四)房劳多产

房室不节,产育过多,可致肝肾亏损,冲任虚耗,气血亏泛,身体虚羸,而易生疾病。尤其在经期、孕期、产后,更宜慎房事,否则可导致经、带、胎、产、乳诸疾发生。故《产宝》提出:“若产育过多,复自乳子,血气已伤;若产后气血未复,胃气已伤,诸证蜂起。”朱丹溪提出“节欲以防病”。和我们现在提倡的“晚婚”、“节育”有一致之处,是预防妇科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五)跌仆创伤

妇女在月经期、妊娠期以及产褥期,由于不慎而跌仆闪挫、登高、持重,或腰腹撞伤,头部外伤,均可引起精神情志变化,气血损伤或气血逆乱,而引起冲、任、督、带的损伤,而导致月经不调、崩漏、胎动不安、胎漏、堕胎等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