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第一节 掌握基础理论是学好中医妇科的前提

第一节 掌握基础理论是学好中医妇科的前提

中医妇科学虽然是研讨妇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相应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的一门独立学科,但他系中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与其他临床学科,特别是中医内科密切相关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学习中医妇科学不仅要具备妇科的专门知识,而且必须熟悉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特别是有关脏腑学说的内容。

脏腑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以脏代腑。其脏腑之间的内在平衡、协调、整体统一,乃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主要基础,而外在环境对机体所发生的影响,也主要是通过改变脏腑之间的平衡协调状态反映岀来,疾病的发生发展、形成、转归,主要和脏腑的功能状况有密切的关系。用脏腑理论指导各科临床实践,已经取得了极其卓越的效果。所以,我们认为脏腑学说是指导妇科辨证论治的基础。兹举肾脏为例:

肾藏精,精化气,精气即肾气,肾气为维持人体阴阳的本源,而女性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征都是肾气自然盛衰的反映。肾气充盛天癸始能泌至,注于冲任,促进冲任二脉盛通及女性生育之精的成熟。故早婚、多产,或房事不节,或久病失养,引起肾的生理功能失常,致使肾的阴阳失衡,生精、化气、生血功能不足,天癸的产生与泌至紊乱,冲任失固、失养,系胞无力,种子成孕育胎之机化异常,蒸腾开合失司,势必发生与其病变有关的妇科病证。正如《景岳全书•妇人规》所云:“妇人因情欲房室以致经脉不调者,其病皆在肾经,此证最多,所当辨而治之。”基于这一原因,所以,熟谙补肾法在治疗妇科病证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补肾,使阳得阴生,阴得阳化,阴阳平衡,即可诸症消失,患体复安,从而维持女性的正常生理活动。

勿容置疑,深入研求有关肾的生理病理及其相应的治疗法则,堪是步入妇科临证施治的重要途径。熟谙肾的重要性如此,余脏无不亦然。

如月经先后无定期的成因,主要与肝气郁结等有关。然而同种病因如何导致月经或前或后,即须联系其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来认识。

就肝郁成因来说,这是因为肝藏血,主疏泄,性喜条达,具有储藏血液与调节血量的作用。但将储藏肝内之血下注血海,化为月水的生理效应,实际上是肝的疏泄功能在血液运行方面的具体表现。所以《血证论》说:“以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通畅。”于是储藏于肝内的血液才可向外周布散。由是观之,肝的调节血量功能,必须是藏血与疏泄作用之间的协调平衡始能完成。正基于此,一旦情怀不畅,郁怒伤肝,肝疏无权,气血不调,则血海蓄溢异常。若其疏泄过度,月水必先期而至;疏泄不及,月信又后期而潮,因之经期紊乱,遂成乱经。诚如《傅青主女科》所曰:“妇人有经来续断,或前或后无定期,人以为气血之虚也,谁知是肝气之郁结乎!”

通过以上分析,足见只有全面地通晓脏腑基础理论,临床上对妇科疾患的病理演化及其证治规律方有深刻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