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逆经

逆经

每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的吐血或衄血者,称“逆经”,亦称“倒经”,或称“经行吐衄”。且伴有月经量随之减少,甚或渐至不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有:“经期只吐血、衄血或眼耳出血者,是谓逆经。”《叶氏女科证治》有“经不往下行,而从口鼻中出,名曰逆经”的记载。此证以未婚女青年多见。论尙须注意观察和检查,排除其他疾患。

〔病因病机〕

本病的主要机理为血热冲气上逆,迫血妄行所致。《内经》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肝主疏泄而调节血液,冲任二脉以按期由满而溢为顺,若肝经郁热,迫血上行,或肺肾阴虚,虚火上炎,燥伤血路,迫血外溢。均可见经行吐衄。

(一)肝经郁火

抑郁恚怒伤肝,肝气拂逆,相火内盛,冲脉隶于阳明而附于肝,经行时冲气旺盛,冲气挟肝气上逆,火性炎上,灼伤血络,血随气逆,发为吐血、衄血。如《类证治裁》云:“按月倒经,血出鼻口,此由肝火上迫,不循常道。”

(二)肺肾阴虚

素体阴虚,阴血亏损,或因忧愁、思虑、积念在心.以致心阴不足,心火亢盛,值经时冲气旺盛,火气上逆,灼肺伤络,络损血溢以致吐衄。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本病临床特征为经血逆行。即每逢月经周期而吐血或衄血,经净后便逐渐停止。凡吐衄兼见头晕目眩,两胁胀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脉弦数者为肝郁化火;头晕耳鸣,颧红干咳,潮热盗汗,脉细数者为阴虚肺燥。

(二)论治要点

治疗逆经应抓住“火”与“逆”。本着“热者清之”,“逆者平之”的原则,以清热降逆,引血下行为主。在补阴抑阳、清肝凉血、清肺胃热的同时,应加入引血下行之品,如牛膝、茜草、郁金等。牛膝引诸药下行,茜草逐瘀止血,郁金解郁清火,三味同用,相得益彰,加强引血下行。但不可过用苦寒剋伐之剂,以免重伤气血。

临床见肝经郁火而致吐衄者,治宜疏肝清热凉血,引血下行,方用清肝引经汤,药用当归、白芍、生地、丹皮、栀子、黄芩、川楝子、茜草、牛膝、白茅根、甘草等。若见肺肾阴虚而致吐衄者治宜滋肾润肺,引血下行,方用顺经汤。药用当归、熟地、沙参、白芍、茯苓、黑荆芥、丹皮等。

(三)常见证治

1.肝经郁火:

证候:经前或经期,出现吐血、衄血,量较多,色鲜红,经后即止,或经期提前,经量减少,或不行,伴两胁胀痛,口苦咽干,尿黄便结,唇红口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凉血泻热,引血下行。

方例:清肝引经汤。(《中医妇科学》)

若兼小腹疼痛者,为瘀阻胞中,于上方加桃仁、红花以活血袪瘀止痛。

2.肺肾阴虚:

证候:经前或经期吐血、衄血,量少,色黯红。月经每先期、量少,伴有头晕耳鸣,手足心热,两颧潮红,潮热咳嗽,咽干口渴。不欲饮,舌红或绛,苔花剥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凉血止血。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方例:顺经汤(《傅青主女科》)加牛膝。

(四)临证权变

月经逆行,要掌握经前、经期及经后等不同阶段的治疔。经前、经期,对肝经郁火,肺胃蕴热证,宜加茺蔚子、泽兰、制香附、陈皮理气活血;对阴虚阳盛,水不制火之证,宜加滋阴降火之品以壮水之主,方用顺经汤加麦冬、莲心,忌用破气辛燥及炭类涩血之剂,以防伤阴滞血。经期中不宜用炭类及过多的清热凉血之剂,恐造成痛经。经后根据补阴抑阳,清肝凉血,清肺胃之热,配合引血下行的基本方法治疗,但按周期服药,通过滋水凉血后,吐衄由少而愈。对于闭经患者,出现周期性鼻衄或吐血、衄血,吐血要止,闭经要通,止者止其上部出血,通者通其下部经脉,同时要结合经前、经后的治疗原则。每当鼻衄先行,当先病而治,引血不行,则经行而鼻衄可愈。

若兼见小腹疼痛者,为瘀阻胞中,可于清肝引经汤方加桃仁、红花以活血去瘀止痛。如见肝阳上亢,可与上方加重镇降逆之品,药如代赭石、生石决明、羚羊角片等。出血多可加百草霜、藕节等。

〔调护〕

(1)吐衄多时应卧床休息。少时亦应适当休息,避免劳累。

(2)经前避免忿怒等情志刺激,保持心情愉快、舒畅。劝导病人消除紧张情绪。

(3)忌辛辣烟酒动火刺激品。

(4)吐衄时应采取头低足高位,额部冷敷。

(5)平时宜食凉性蔬菜,如菊花头、马兰头、绿豆汤及各种水果。肝经郁火者可吃鳖鱼、黑木耳、百合、淡菜等食品。

(6)鼻衄者,可用棉花蘸黑栀粉塞鼻孔。

〔应用例案〕

例一、杨XX,女,21岁,未婚,1972年6月10日初诊。素日喜食辛辣,近半年来,月事超前,量少色深,行经日少,常一、二日即止。经前鼻衄,量多色红。常伴胸闷腹胀,神烦寐少。此次经期将届,鼻衄已有三天,量时多时少,服药打针均未得止,且心烦易怒,小腹微胀,体困面白,小溲不爽,脉弦数,舌红,苔薄腻而黄。此为冲气上逆,迫血妄行使然。按气热则血热,气逆则血逆,故治从“热者清之”“逆者平之”之旨,予清热凉血之法。处方:

秦当归 赤芍药 粉丹皮 条黄芩各9克 白茅根30克 淡竹叶6克 广木香4.5克 仙鹤草24克 荷叶炭12克 花蕊石15克 怀牛膝12克 凌霄花4.5克 东白薇15克 3剂,水煎服。

二诊(6月14日):上方服后,鼻衄得止,烦闷已平,寐亦略安。现月水临潮,惟量少腹胀。脉弦略数,舌渐润,苔薄腻。经血已然下达,治当因势利导,前法继进。处方:

秦当归12克 赤白芍各9克 白茅根30克 紫丹参9克 广木香4.5克 香附米6克 怀牛膝12克 条黄芩、麦门冬各9克 淡竹茹6克 3剂,水煎服。

三诊(6月18日):服药后,月经已净,脉弦数之象已平,舌润,苔薄白。此次行经四日,量较前多,曾下少量血块。现觉腰酸神疲。治拟养血和肝,调理脾胃之法。处方:

秦当归12克 女贞子 杭白芍 干生地各9克 川芎片4.5克 香附米6克 刘寄奴 云茯苓 炒白术各9克 淡竹茹 广陈皮各6克 炙甘草3克 3剂,水煎服。

服上方后诸证悉除,遂停药。嘱下次经前五天服二诊方3~5剂,并忌食辛辣。(《哈荔田妇科医案医话选》)

按:本例素喜辛辣,肺胃蕴热,加之经前冲脉气盛,血海盈满,血为热迫,经血走而不守,随气而行,直犯上窍,故血出于鼻。方用丹皮、茅根、凌霄花、东白薇等凉血止血,引血归经。用茅根不独取其清热凉血,且能与黄芩、竹茹、白薇清泻肺胃,使肺胃之气得降,水道通调,热从小溲排出;再以花蕊石、赤芍、牛藤等行血止血,苟免凉血致瘀。二诊以丹参易丹皮,并去收涩之品”意在活血调经,因势利导使月经通畅。三诊理脾肾以滋化源,和肝血以调冲任。前后治法随经期的不同阶段各有侧重,因而获效。

例二、钟XX,20岁,门诊简易病历。经期鼻衄已六年。于12岁月经初潮,月经周期提前10天,量少色黑,行经2天,经期鼻衄,每遇情志影响则衄血量较多,有血块。经期烦躁易怒,头晕。平素白带量多,腰痛、腹痛,末次月经9月8日行经1天。舌边尖红,脉弦滑。诊为肝旺血热,逆经倒行。治以平肝清热。方用:

白茅根 藕节各30克 丹皮6克 胆草9克牛膝12克 黄芩9克 枳壳6克 麦冬、栀子各9克

服上方后10月15日经潮,未见倒经,月经正常,未见腹痛。随访半年余,未再发生倒经现象。(《刘奉五妇科经验》)

按:本例肝郁化热,迫血妄行,故月经提前,经期衄血,且血量每因情志影响而增多,并见烦躁易怒,头晕,舌边尖红,脉弦滑等症。又十二岁经潮,肾本未充,肾水不能滋养肝木,阴血为之煎熬故见经少色黑,腰痛。肝旺则脾虚,则见腹痛,白带量多。故治疗重在平肝清热。方中胆草、丹皮、黄芩、栀子清肝泄热,白茅根、麦冬凉血滋阴生津,藕节止血,枳壳疏肝降气,牛膝引血下行,全方意在平肝清热,使月经自调而衄止。

〔简便验方〕

1.月经逆行,从口鼻出,先以京墨磨汁服止之,次用当归尾、红花各三钱,水一盅半,煎八分温服,其经即顺简便方(《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2.肝经郁火,肺胃蕴热:治当清肝解郁,泄降调经。常用药物:丹参、丹皮、黑山栀、郁金、牛膝、茜草、连翘、枳壳各10克。(《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8)

3.阴虚阳盛,水不制火:治当滋阴降火,引血下行。常用药物:生地、玄参、杞子、丹参、丹皮、玉竹、黑山栀,牛膝、茜草、郁金各10克。(《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8)

4.韮菜汁一杯,开水冲服。(《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5.当归15克、红花3克,水煎服。(《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8)

〔文献摘录〕

《沈氏女科辑要笺正•月事异常》云:“倒经一证,亦曰逆经,乃有升无降,倒行逆施,多由阴虚于下,阳反上冲,非重剂抑降,无以复其下行为顺之常。甚者且须攻破,方能顺降。盖气火之上扬,为病最急。”

《叶氏女科证治》云:“……此由过食椒姜辛辣之物,热伤其血,则血乱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