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经行眩晕

经行眩晕

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目眩头晕,视物昏暗,其轻者,闭目则缓,其甚者,如坐舟中,或伴有恶心,汗出,昏倒,称为"经行眩晕。”

〔病因病机〕

本病有虚实之别,虚者多为血虚或阴虚;实者,多为痰湿內阻而致清阳不升。

(一)血虚

素体血虚,或失血之后气血两虚,脾为生血之源,如忧思劳倦,饮食失节,损伤脾胃,以致化源不足,精血亏乏,经行时其血更虚,血虚则脑失所养,气虚则清阳不展,皆能发为眩晕。

(一)阴虚阳亢

素体阴虚,久病或热病之后,多产房劳,阴精受损,髓海不足,每值行经阴血愈虚,阴不敛阳,发为本病。

(三)脾虚挟湿

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饥饱劳倦,伤于脾胃,均可见脾胃运化失司,以及水湿内停,聚积成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窍蒙蔽,发为眩晕。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头目眩晕均月经周期发作。一般有血虚、阴虚阳亢以及脾虚挟痰等,临床上需加以辨别。血虚眩晕者,经行量少,色红质稀,面色萎黄,舌质淡。若阴虚阳亢者,则经量色鲜红,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脾虚挟痰者,则头晕沉重,胸闷泛恶,月经量多,色淡质稀,白带多,苔白腻等。

(二)论治要点

血虚者,常兼气不足,治宜养心益脾,方用归脾汤加枸杞、制首乌,药物如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神、桂圆肉、当归、炒枣仁、姜枣等;阴虚阳亢者,则宜滋阴潜阳,方用天麻勾藤饮,常用药物如,天麻、勾藤、石决明、山栀、黄芩、寄生、牛膝、杜仲等;脾虚挟痰者,宜健脾升阳,除湿化痰,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常用药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蔓荆子、炙草、姜枣等。

(三)常见证治

1.血虚:

证候:经行或经后,买晕目眩,动则加剧,劳则益甚。经行量少,色红质稀,面色萎黄,或唇甲无华,心悸少寐,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养心益脾。

方例:归脾汤(《校注妇人良方》)加枸杞、制首乌。

2.阴虚阳亢:

证候:经行头晕目眩,耳鸣,面色潮红,烦躁易怒,怒后眩晕加重,口干咽燥,月经量多色鲜红,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治法:滋阴潜阳。

方例: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

3.脾虚挟痰:

证候:经行前后,头晕沉重,胸闷泛恶,少食多寐,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健脾温阳,化湿祛痰。

方例: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四)临证权变

眩晕以"虚”为主,以挟痰多见,但临床中常可见虚实挟杂,证型混杂,并可相互转化,故临证中应识别眩晕的各种转化和兼挟证候,才能正确施以治法,恰当地遣方用药。

阴虚阳亢者,如以阴虚为主法宜育阴潜阳,壮水之主,佐以熄风之品,如鳖甲、龟板、生地、牡蛎、白芍等;阳亢而兼气血上并者,宜佐降镇熄风药,如龙牡、代赭石、珍珠母、灵磁石、石决明等;见风火上扰者,宜选配羚羊角、僵蚕、全蝎、地龙、及介贝金石重镇之味。

如脾虚夹湿者,若痰湿侧重,阻滞脉络,治当燥湿化痰;若痰郁化火,可用胆南星、天竺黄、贝母、竹沥、竹茹、黄芩等;证兼见瘀血阻络,脑失所养,药可选赤芍、川苇、桃仁、牛膝、枳壳等化瘀理气之品。

〔调护〕

(1)劝导病人心情要舒畅,解除忧郁脑怒思虑等情绪。

(2)素体肥胖者,要适当控制饮食,忌食荤腥油腻生冷食物,以免助湿生痰。

(3)对于血虚眩晕者,应加强饮食调补。只要食欲正常,食物可无选择性,但也不宜过量。阴虚眩晕者,饮食宜选甲鱼、淡菜、银耳等滋补食品。

(4)节制房事,不宜过度劳累。

〔应用例案〕

例一、裘女。初诊:阴虚血少,不能养肝,肝火上升,头昏心悸,胸闷食少,月事不调,大便艰结,舌中干黄,脉来弦数。先与调和肝胃。

稽豆衣9克 杭白芍9克 左金丸1.5克 炒川贝9克 橘白络各3克 炒枳売4.5克 嫩钩尖6克 绿萼梅3克 鲜柠檬9克

二诊:调和肝胃,腻苔略薄,头昏心跳,食少,便坚未除。以前法加味。

稽豆衣9克 焦白芍9克 左金丸1.5克 江枳壳4.5克 炒川贝9克 橘白络各3克 姜汁炒竹茹9克 绿萼梅3克方通草3克 鲜柠檬9克

三诊:调和肝胃已见效机。头晕心跳诸恙均减,经水来临,血瘀并见;阴虚血亏之质,须防肝强肆虐,冲任不调。治以柔肝之法。

当归身9克 杭白芍9克 牡丹皮9克 稽豆衣9克 醋炒柴胡2.4克 梔子仁9克 广郁金4.5克 香附末6克 炒白术9克(张赞臣整理:谢利恒先生的医学经验简介,《上海中医药杂志》1964年10期)

按:本案为月经不调兼见眩晕心悸,由阴虚血少不能养肝,肝火上升所致。治重调和肝胃,见效后以调摄冲任、柔肝养血为治。全案在辨证、选药和治疗层次方面均颇可取。

例二、马某,女,17岁,未婚。

初诊(1972年10月5日):末次月经9月14日,近数月来,每于经前一周,先有头晕头痛耳鸣,同时伴有咽喉红肿疼痛,继而体温逐渐升高到39°C左右,精神极度烦躁不安,甚至神识昏迷,语无伦次;大便秘结,少腹拘急而痛,持续3〜4天,甚至净后精神症状才逐渐消失。如此反复发作已数月。脉弦细而数,舌苔少,边尖红刺。阴虚内热,心肝之火内炽,痰火蒙蔽清窍,拟清上导下,用釜底抽薪法。

生大黄9克 龙胆草6克 黑山梔6克 木通6克 生地24克 玄参9克 麦冬6克 地骨皮6克 黄芩6克 竹叶9克7剂。

二诊:(10月12日):服上方后,大便得以通畅,心肝之火由下而夺,精神上自觉轻松愉快。当此经汛将行之前,极宜预防为主,仍宗原意,佐以清肝宣窍,上下分清之。

生大黄9克 黄芩9克 木通6克 地骨皮9克 生地15克 玄参9克 麦冬6克 姜半夏6克 制南星9克 郁金6克菖蒲9克 ?石滚痰丸12克(包煎)服14剂。

三诊(12月28日):末次月经10月21日。此次经汛落后7天而至,瘀色淡而不艳,但在经行之前,神情尚属稳定;经行期间,发热未作,神识清晰,一如常人。心肝之火已平,然腹部略有胀痛,脉仍细数,舌苔薄,质红,余热未清,当乘胜追击之。

制大黄9克 黄芩9克 木通6克 地骨皮9克 生地18克 麦冬6克 玄参9克 制南星9克 郁金9克 磁石18克(先煎)?石18克(先煎)菖蒲9克 7剂(《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唐吉父医案,曹玲仙整理)

按:本病为经前期紧张症,由于患者每于经前一周先有头晕痛,继则体温升高,患者烦躁甚,并见神昏、便秘等症,辨证为阴虚,心肝火炽,痰热蒙蔽清窍。由于经净即退,则与外感之邪逆传心包不同。拟增液承气汤加减以养阴清热,清化痰火,清上导下,是为釜底抽薪法。前后三诊,治则大致未变,复诊时加用?石滚痰丸,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疗效,是医者在立方遣药方面心思活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