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绝经前后诸证

绝经前后诸证

妇女一般在四十九岁左右月经终止,称为"经断”亦称"绝经”。在断经前后出现经期紊乱,头晕耳鸣,烦躁易怒,心悸失眠,轰热汗出,五心烦热,甚则情志失常,或浮肿便澹,腰痠骨楚,倦怠乏力等。这些症状往往三三两两出现,称为"经断前后诸症”,也称“更年期综合征”。此种症状持续时间或长或短者一年半载,长者迁延数年,甚者可影响生活和工作。若轻者可勿药而愈,症状明显者,则应予治疗。

绝经的年龄亦是癥瘕好发之期,此际若岀现月经过多或经断复来,或有下腹疼痛,浮肿,或带下五色,气味臭秽,或身体骤然明显消瘦者,应详加诊察,必要时结合现代医学的检查方法,明确诊断,以免贻误病情。

〔病因病杭〕

妇女年近五旬,肾气渐衰,冲任亏虚,精血不足,天癸渐竭,此本是妇女正常的生理变化,但有些妃女由于素体差异及生活环境等的影响,不能适应这一阶段的生理过渡,使阴阳二气不平衡,脏腑气血不协调,因而出现一系列证候。

此病以肾虚为主,有偏于阴虚,有偏于阳虚或阴阳两虚出现的不同证候,并可累及心肝脾。

(一)肾阴虚

天癸属于阴精,天癸渐竭,肾阴便见不足。素体阴虚,或数脱于血,多产房劳者,在此时期则可出现肾阴亏虚,阳失潜藏之证。若肾水不能上济心火,可致心肾不交;又肾阴不足以涵养肝木,或情志不畅,郁结化热,灼烁真阴,可致肝肾阴虚,肝阳上亢。

(二)肾阳虚

绝经之期肾气渐衰,若素体阳虚,或过用寒凉及过度贪凉取冷,可致肾阳虚惫。若命门火衰而不能温煦脾阳,或劳倦过度,耗损脾阳,脾病及肾,也可出现脾肾阳虚之候。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本病证候因人而异,轻重不一,但多伴有月经紊乱,发病时间在绝经前后。但往往出现可与某些内科病如眩晕、心悸、水肿等相类似,临证时应注意辨别。本病的特点是肾虚为主,亦可伴有心、肝、脾的证候。

肾阴虚者,证见头晕目眩耳鸣,五心烦热,腰膝酸疼,或月经先后期不定,量或多或少,舌红少苔,脉细数;若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多兼烦躁易怒,胁痛口苦,失眠多梦;若肾水不能上济心火,以致心肾不交,多见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甚或情志失常。

肾阳虚者,证见面色晦暗,精神萎靡,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纳呆腹胀便溏,或经行量多,或崩中暴下,面浮肢肿,脉沉细无力。

若肾阴阳俱虚,错杂并见,时而见畏寒,时而烘热汗出,腰酸乏力,苔薄,脉细。

(二)论治要点

治疗上应以维护正气为主,清热不可过于苦寒,祛寒不可过于辛热,更不可妄用克伐,以免犯虚虚之戒。所以治疗必审阴阳盛衰,分别选用滋阴或温养肝肾或补益心脾等法,以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病可渐愈。

若肾阴虚者,宜滋养肾阴,佐以潜阳,药用熟地、山药、枸杞、山萸肉、茯苓、炙草、制首乌、龟板;若肝肾阴虚者,治宜滋肾柔肝,育阴潜阳,可用上药加女贞子、旱莲草、郁金;心肾不交,宜滋肾宁心安神,可兼服补心丹。

肾阳虚者,宜温肾扶阳,佐以温中健脾,药用熟地、山药、枸杞、鹿角胶、菟丝子、杜仲、山茱萸、当归、炮附子、肉桂、干姜、白术、党参,肾阴肾阳俱虚者,宜补肾扶阳,益养冲任,药用熟地、当归、黄柏、知母、女贞子、星莲草、仙茅、仙灵脾、巴戟肉。

(三)常见证治

1.肾阴虚:

证候:头晕目眩耳鸣,心悸失寐,精神抑郁,头面阵发性烘热,汗出,五心烦热,腰膝酸疼,或月经先期或先后不定,经色鲜红,量或多或少,或皮肤干燥,搔痒,口干,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养肾阳,佐以潜阳。

方例:左归饮(《景岳全书》)加制首乌、龟板、龙牡、白芍等。

若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而兼烦躁易怒,胁痛口苦,失眠多梦者,宜滋肾柔肝,育阴潜阳,方用左归饮(《景岳全书》)合二至丸(《医方集解》)加龟板、郁金。

若因肾水不能上济心火,以致心肾不交,而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甚或情志失常者,宜滋肾宁心安神,可兼服补心丹。(《摄生秘剖》)

2.肾阳虚:

证候:面色晦黯,精神萎靡,倦怠乏力,形寒肢冷,腰膝酸痛,纳呆腹胀,阴部坠胀,大便溏薄,溲多或经行量多,或崩中暴下,色淡或黯,有块,面浮肢肿,夜尿频或失禁,或带下清稀,舌淡,或胖嫩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肾扶阳,佐以温中健脾。

方例:右归丸(《景岳全书》)合理中丸。(《伤寒论》)

若肾阴阳俱虚,错杂并见,时而见畏寒,时而烘热汗出,头晕耳鸣,腰酸乏力,舌苔薄,脉细,治宜补肾扶阳,益养冲任,方用二仙汤(《中医方剂临床手册》)合二至丸(《医方集解》)加熟地。

(四)临证权变

本病以肾虚为主,有偏于阴虚,有偏于阳虚,或阴阳两虚者。一般说来补肾阳又应兼养肝血。因肝为肾之子,子虚能盗母气,子充能令母实。临床可用二至丸加杜仲、枸杞、桑椹、当归等滋肾养肝,且需少加养火之味如石楠叶、鹿角胶等,以从阳治阴,火中补水,同时还要加用补肾固精之品,如川断、寄生、菟丝、萸肉、五味等,以固封藏。如肾阴虚损,阳失所别则可以导致阴虚阳亢,也可出现经绝期似崩漏的症状,治宜滋补肾水,兼予介类潜藏,如二至丸加丹皮、元参、五味子、别甲、龟板、骨皮之类,切忌苦寒降火,重竭真阴。

临床若见腰膝酸软等症的肾气虚者,可选用鹿角胶、巴戟天、紫河车、金狗脊、菟丝子、桑寄生、川续断等药;若兼见肢冷畏寒等肾气虚寒之证,则加仙茅、淫羊藿、补骨脂、艾叶等温补肾阳之品,而要少用或不用桂、附、干姜等辛热劫阴之类;若见重衣不暖,肢面浮肿、脉象沉迟等症,而必须用时,也不可重用、久用。在温补肾阳时尚需兼补脾肺,常需辅以参、芪、白术、山药之类益气健脾之药,以增强肾的机能。同时还需注意季节气候、地域环境、生活习惯等,故在治疗用药中宜加意斟酌,全面考虑。

〔调护〕

(1)在精神上给予安慰,避免出现急躁、焦虑、忧郁和愤怒的情绪,说服病人要开朗、乐观。注意调整病人与周围人的关系,启发病人与疾病作斗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经期要注意休息。平时室内要清净,睡眠要充足。

(3)平时加强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炼气功等。

(4)若有浮肿者给低盐饮食,肝肾阴虚火旺者,可多吃海带、芹菜、蚌肉、银耳、菠菜等滋阴降火之品。

〔应用例案〕

例一、崔XX,女,46岁,干部,1978年11月3日初诊。两年来月事先期,血压偏高,时感头晕目眩,颈面烘热,胸膺闷痛,烦躁易怒,不能自制,咽干口苦,脘痞纳呆,倦餐乏力,便秘溲黄,西医诊为更年期综合征,经用激素治疗,效果不彰。刻值经期,量多色鲜,舌质淡红略胖,舌苔薄黄少津,脉来沉细而弦。此属肝肾阴虚,木郁化火,脾胃失和,治拟滋阴泻火,平肝和胃。处方:

嫩钩藤 白疾藜各10克 焦梔仁 龙胆草各6克 润元参10克 原寸冬9克 天仙藤 石菖蒲各9克 紫厚朴6克焦三仙8克 玄茯苓12克 首乌藤9克 紫丹参15克 嫩小草6克 磁朱丸3克(呑服)5剂,水煎服。

二诊(11月9日):药后,烦躁潮热发作减少,睡眠略有改善,月汛巴止,带经六天。刻仍纳少,食后泛恶左侧胸胁疼楚,舌渐润,脉象同前。再依前法,原方丹参减为9克,去元参,加清半夏9克、淡竹茹7克 以降逆止呕;加片姜黄8克 以活络止痛,予4剂,水煎服。(连服2剂停一天)。

三诊~四诊继依上方出入。

五诊(11月30日):烦躁潮热已多日未作,睡眠向和,纳食渐增,自昨经潮,头晕目眩,肢面浮肿,腹部胀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拟先养血调经为治。处方:

秦当归 鸡血藤各12克 川茸片6克 赤芍药10克 川楝子9克 元胡索3克 香附米9克 乌药6克 清半夏10克砂仁米1.5克 粉甘草6克 夜交藤12克 女贞子9克 朱灯心1.5克4剂,水煎服。

六诊(12月3日):月经已止,头晕已除,烦躁潮热未发,惟肿势未消,大便不畅,拟补益肝肾,健脾渗湿为法。处方:

女贞子 旱莲草 甘枸杞 云茯苓 炒白术 冬癸子 清半夏 各9克 广陈皮6克 厚朴花9克 汉防己9克 炒神粬9克 刘寄奴9克 7剂,隔日一剂,水煎服。

上方出入生服20余剂,浮肿尽消,诸证悉减,予二至丸二瓶,嘱每日睡前服20粒。(《哈荔田妇科医案医话选》)

按:本例头晕目眩,烦躁易怒,时发潮热,便秘溲黄,乃因肝肾阴虚,肝火上炎,肝阳亢盛,故以元参、寸冬、胆草、梔子、钩藤、蒺藜、磁朱丸等滋阴泻火,平肝潜降为主。肝肾既虚,肝火涵养则疏泄无权,横逆犯胃,故见脘痞纳呆,食后泛恶,因予清夏、竹茹、紫朴、焦三仙等理气宽中,和胃降逆;阴血不能上奉,则心脉失养,行血无力,络道不畅,故见心前区闷痛,寐少梦多,因予夜交藤、合欢花安神益智,云茯苓交通心肾,天仙藤,节菖蒲、片姜黄舒脉通络定痛,凡此皆属"急则治标”的对症疗法。六诊则益肝肾,健脾胃,且拟二至丸缓调继后,以为缓治其本,巩固疗效的长远之计。

例二、心肝脾虚崩下案(更年期综合征)高XX,女,47岁;病历号51、12、926近一年来经期不准,忽前忽后,忽多忽少。本月来潮二十余日未净,量多且有血块,背痛腰痠,头晕耳鸣,心跳气短,食欲不振,四肢无力。舌苔薄白,脉象虚弱。

辨证立法:时届更年之期,忽呈崩下之症,血气大伤,统摄无力。血不达于四肢则痠软倦怠;上不荣于头脑则头晕耳鸣;心血不足则气短心跳。肝不藏血,脾不统血,经期延绵二十余日。

心肝脾皆常管阴血之脏,治此三庭脏,当可恢复。处方:

野党参10克 野於术6克 炙甘草5克 炒远志10克 土杭芍10克 柏子仁10克 山萸炭15克 莲房炭12克 鹿角胶10克 川续断6克 沙蒺藜10克 春砂仁5克 川杜仲6克 白蒺藜10克 生熟地各10克 五味子6克 五倍子6克

二诊:前方服四剂,血已渐少,精神好转,食欲增,痠楚减,睡眠甚安,心跳头昏显著减轻,仍有少量血块。原方去莲房炭,加玫瑰花、月季花各5克,再服四剂。

三诊:血已止,症状除,但昨天突然眩晕,噁心,检血压为80/60毫米汞柱。遂又觉心跳,仍是血不上荣之症,拟补虚养血法。处方:

党参10克 当归身6克 明天麻5克 白微6克 鹿角胶6克 阿胶珠10克 远志6克 沙蒺藜10克 生龙骨10克 狗脊15克 白蒺藜10克 生牡蛎10克 菖蒲5克 野於术5克(《施今墨临床经验集》)

按:更年之期,月经多不正常,无足为虑,但下血过多则成病态。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主治三脏则血可止,体力曰复。所以本案以党参、於术、炙甘草、砂仁益气健脾;杭芍、沙蒺藜、白蒺藜养血柔肝;远志、柏子仁、五味子养心安神;续断、杜仲、熟地、鹿角胶补肾养血;莲房炭、五倍子收敛以助脾统血而达止血目的,配以生地补肾水以去除虚火使血静神安。二诊血虽减少,但仍有小血块,再加以玫瑰花、月季花活血和营,全方益气健脾养血柔肝补肾,而使症消血止。

但患者在诸症消失之后,突然血压下降,更可说明是虚证矣。三诊更以补虚养血为主,而获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