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月经先后无定期

月经先后无定期

经期不准,月经不按周期,时前时后,相差七天以上者,称“月经先后无定期。”或称“经水先后无定期,”或名“经乱”。但须连续出现三个周期以上者,尙可诊断为本病。本病一般经量不多,经期不长,如出现经量过多,或经期延长者,常发展成为崩漏,应予重视。

本病早在宋代《圣济总录》即有“经水无定”之说。明代万全《万氏女科》称为“经行或前或后,”并指出悉以虚治,加减八物汤主之。《景岳全书•妇人规》则称为“经乱”,分“血虚经乱”和“肾虚经乱”,较详尽地论述了病因病机、治法、方药以及予后和调养方法,为临床论治提示了法则,得受后世推崇。

〔病因病机〕

发病的主要机理是气血失调,冲任功能紊乱,血海蓄溢失常所致。它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其病因多由肝气郁滞或肾气虚衰所致。肝为肾之子,肝气郁滞,疏泄失调,子病及母,使肾气的闭藏失司,故常发展为肝肾同病,临证时应予注意。

(一)肝郁

肝藏血,主疏泄,司血海,喜条达冲和。若精神刺激、忧思恚怒伤肝,肝气郁结,以致疏泄失司,肝气逆乱,气血失调,血海不宁,蓄溢失常。如疏泄过度,则月经先期而至;疏泄不及,则月经后期而来,遂使月经先后无定。

(二)肾虚

素体肾气不足,或年少肾气未充,或因久病失养,或因多产房劳,损失肾气,或老年肾气渐衰,使肾气亏损,封藏失职,冲任失调,血海蓄溢失常,以致月经周期素乱。

(三)脾虚

多因素体脾虚,或因饮食劳倦所伤,或为肝气犯脾,以致脾虚气弱,失其生化统摄之功,冲任受损,则月经失常。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本病的辨证除月经周期不固定以外,尙应结合月经的量、色、质及脉证综合分析。一般以量或多或少,有块,色黯红,小腹胀甚,连及胸胁者多属肝郁;量中等或少,色淡质清,腰部酸痛者,多属肾虚;量或多或少,色淡质清,气短纳差者,多属脾虚。

(二)论治要点

本病治法贵在疏肝补肾健脾,行气和血,调理冲任。肝气郁滞的宜疏肝理气,方用逍遥散,药用当归、白芍、白术、茯苓、柴胡、薄荷、姜枣、炙草等;肾气亏损的宜补肾调经,药用人参、熟地、山药、山茱萸、菟丝子、远志、五味子、炙草;脾虚的宜健脾益气调经,药用党参、白术、茯苓、白扁豆、陈皮、山药、砂仁、炒薏仁、莲子肉、炙草、当归、黄芪。总之,宜夫气血调匀,冲任安和,月经期则自然调和。

(三)常见证治

1.肝郁:

证候:月经周期不定,或先或后,经量时多时少,色黯红,或有块,经行不畅,或经前经期乳房、少腹、胸胁胀痛,郁闷不舒,以叹息为快,嗳气食少,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健脾调经。

方例:逍遥散。(《和剂局方》)

2.肾虚:

证候:月经紊乱,先后无定期,量少,色淡黯,质清稀,伴腰痛如折,或腰膝酸楚,或足跟疼痛,小腹坠胀,或头晕耳鸣,面色晦暗,夜则溲多,舌淡苔少,脉细尺弱。

治法:补肾调冲。

方例:固阴煎(《景岳全书》)。

3.脾虚:

证候:经期紊乱或前或后,经量或多或少,色淡质清,神疲气短,嗜睡、懒言、四肢欠温,纳差便溏,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薄腻,脉虚缓。

治法:健脾益气。

方例: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去薏仁加当归、黄芪。

(四)临证权变

在肝郁证中若兼有肝血不足,肝阳偏盛而见头晕目眩,舌红口干者,应以逍遥散去煨姜、薄荷之辛散;若因肝郁致瘀者,经期小腹胀痛,经血有块的。治以逍遥散酌加丹参、益母草、延胡索、蒲黄之类;或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肝郁化热而经多、色红、质稠者,方用逍遥散加丹皮、枝子,亦可暂去当归、煨姜之辛温;肝郁木不疏土,纳呆,脘闷显著者,仍可用逍遥散加厚朴、陈皮;如兼见肾虚腰痛者,可加熟地、菟丝子、杜仲;如证见肝郁肾亦郁,肝肾同病者,则肝肾同治,用定经汤。(《傅青主女科》〉本方柴胡、荆芥疏肝解郁,当归、白芍、柔肝养血调经,山药、茯苓健脾和中,菟丝子、熟地补肾而溢精血。全方舒肝肾之气,补肝肾之精血,肝肾之气舒,肝肾之精血旺,则经水自能定期。

若肾阳偏虚,经来错乱,量少色淡,小腹冷痛,脉沉细无力。治宜温补肾气,固冲调经。方用大补元煎。(《景岳全书》)若见腰痛甚,便溏泻者加附子、肉桂,补命门之火,加补骨脂补肾阳益精气。

若肾阴偏虚,量少,色鲜红,腰膝酸软,治宜滋肾清火,养血调经。方用左归饮(《景岳全书》)加龟板、丹皮。

〔调护〕

(1)避免不良情志刺激,保持心情舒畅,劝导病人正确对待客观事物,解决矛盾,消除郁怒。

(2)行经期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3)应注意节制房事。

(4)经时勿受寒饮冷。

〔应用例案〕

例一、刘XX,34岁。

初诊:多产体虚,已紮管,经期先后无定,本次迟10日而行,行则量少即止,隔10日又复行。胸闷腹胀,纳谷不香,周身骨节酸楚。按脉虚细而弦,舌苔薄白,证属肝郁脾虚,气血不调。治疗采用理气解郁,扶土益血法。

当归9克 川芎4.5克 白芍6克 制香附9克 郁金6克 枳壳4.5克 合欢皮9克 巴戟天9克 焦白术6克 汉防己6克 秦艽9克

复诊:用上方加减法治后,脉象虚细而数,舌质绛而苔薄黄。诊后认为多产伤肾,肾水不足以涵木,肝郁化火,阴虚内热,乃采用固肾舒肝,养血清热法。

当归9克 白芍9克 山萸肉9克 女贞子9克 玄参9克 合欢皮9克 制香附9克 白术6克 陈皮6克 柴胡4.5克 青蒿6克

服药后,阴虚火旺的症状日减,而经水已调。(《朱小南妇科经验选》)

按:月经先后不定期,病因不一,但以肝郁的因素占多数,上例即为典型的病例。忽早忽迟,参差不一,盖肝郁能影响气血,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郁则血滞。治疗用香附、郁金、合欢皮以疏肝理气,归、芎、丹参调经养血,能使郁滞的经水得以通畅,以消除量少而腹痛的征象,更用白术健脾,防己、秦艽疏通经络,活血镇痛,解除因气血不调而引起的骨节酸痛。

服药后经水稍调,骨节疼痛已好,而阴虚火旺的脉象显著,因患者肝血虚亏,肾水不足,因而不能涵木,肝木郁而偏亢,发生咽干口燥现象,治疗以当归调经养血;芍、萸肉、女贞子以补肾阳;香附、合欢皮以理气解郁;术、陈皮健脾胃以充气血之源,复合玄参养阴津以清热,柴胡舒肝郁以清热,青蒿清肝经郁热,标本并治。

例二、金XX,女,18岁。初诊日期:1976年12月23日。月经先后不定期已半年。经行量多,心慌。于12月5日行经,经净后,近日跑步,现又行经,已两日。血色黯紫量多,腹痛,心慌,泛酸,大便干燥。舌苔少,脉细。此属劳伤气血不能固秘。治以益气和血,平肝止痛。方药: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5克,熟地10克,荷叶20克,蒲黄炭10克,五灵脂10克,黄连面3克(分冲),吴萸0.6克,党参15克,山药15克,黑芝麻15克,元明粉5克。

三剂后血净痛止。复于1977年1月份经期前,服本方减元明粉三剂,经调而愈。(《北京市老中医经验选编》杨子谦医生临床经验)

按:肝经之病每多虚实错杂,用药也往往寒热并用。经不定期,肝气之郁也;血行量多而心慌,乃气血之虚也。今又因跑步活动量大,乃过于疲乏致气乱伤血,复又行经。血滞则腹痛而色暗紫,故于四物汤加蒲黄、灵脂而止痛和血;肝郁火盛则泛酸,故以黄连、吴萸苦降辛通;元明粉下瘀热;黑芝麻润燥结而大便可通;党参、山药益气健脾而正气可复;每行经量多加荷叶升清阳而解热止血,可节制血量;故寒热补消并用,扶正祛邪同方。

此乃月经先后不定期劳伤气血治疗之法。以四物汤、党参、山药、荷叶、黑芝麻、黄连、吴萸为主,有益气和血,平肝清热之功。

〔简便验方〕

1.益母草、丹参各15克,水煎服,红糖为引。

2.丹参15克,茜草6克,水煎服,早、晚各服一次。

3.丹参30克,制香附15克,共为细末,每服6克,临睡前开水送下。

4.瓦松、松树芽各七个

用法:月经来时,水煎服。

5.瓦松12克煎水,酒和红糖冲药汁服。治月经不调,经来腹痛。

6.益母草15克、当归9克

用法:水酒各半煎服。(以上均见《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文献摘录〕

《景岳全书•妇人规》:“凡欲念不遂,沉思积郁,心脾气结,致伤冲任之源,而肾气日消,轻则或早或迟,重则渐成枯闭。”

“凡女人血虚者,或迟或早,经多不调。”

《妇人秘科》:“月水或前或后,悉从虚治,加减八物汤主之,更宜常服乌鸡丸。”

《傅青主女科》:“妇人有经来断续,或前或后无定期,人以为气血之虚也,谁知是肝气之郁结乎!夫经水出诸肾,而肝为肾之子,肝郁则肾亦郁矣。肾郁而气必不宣,前后之或断或续,正肾气之或通或闭耳。或曰肝气郁而肾气不应,未必至于如此。殊不知子母关切,子病而母必有顾复之情,肝郁而肾不无缱绻之谊。肝气之或开或闭,即肾气之或去或留,相因而致,又何疑焉。治法宜舒肝之郁,即开肾之郁也。肝肾之郁既开,而经水自有一定之期矣。方用定经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