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月经过多

月经过多

月经周期正常,经量明显超过本人平时原有经量,或行经时间延长。两种情况都是下血总量增多,称“月经过多”,亦称“经水过多”。它的特点,是月经总量明显增多,在一定时间内能自然停止。

月经过多,早在《金匮要略》温经汤方下即有:“月水来过多……”的记载。其后,宋代的《圣济总录•论室女经候不调》中又载:“室女经水过多,连绵不绝,……”,但仅是作为月经不调的一个证候。清代《傅青主女科》始将“经水过多”作为一个病证来论述,为后世开创了先例。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病机与月经先期基本相同。主要是气虚统摄无权,或血热流行散溢,使冲任不固,血随经泄所致。此外,尙有瘀血內阻,以致经量过多者。痰湿内聚致月经过多者。

(一)气虚

体质素弱或饮食劳倦,久病伤脾,中气不足,血失统摄,经行之际,气随血泄,其虚益甚,不能摄血固冲,以致出血量多。

(二)血热

素体内热,或七情过极,五志化火,或过食辛辣动血之品,或外感热邪,热壅于血,血分伏热,扰动血海,迫血妄行,因而经量增多。

(三)血瘀

久郁血滞,或经产(堕胎、小产、人流)之后,宿瘀停留,积于冲任,瘀血不去,新血不得归经,月经因而量多。

本病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病程日久,常致气随血耗,阴随血伤,或热随血泄而出现由实转虚或虚实兼夹之象。如气虚血热,气阴两虚而夹血瘀等证。

(四)痰湿

多因素体肥胖,过食肥甘,脾虚气弱,运化失司,致痰湿內聚,壅滞血海,血不循经所致。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本病辨证以量多为特征。辨证重在经色、经质。通常以量多、色淡、质薄的属气虚;量多、色鲜红或紫而稠粘的属血热;色紫黑有块,伴小腹疼痛的属血瘀;量多、色淡粘稠,经期延长的属痰湿。但临床辨证时要结合全身及局部,其他伴随证候审辨虚实。在临床中有与周期提前同时出现,称月经先期量多证。与经后期同时出现的,则称月经后期量多证。也有经量增多而周期正常的。如经量特多,暴下如注,或下血日久不止,或伴有周期紊乱,则已发展为“崩中”之证。初起以血热者多,临证需注意。

(二)论证要点

本病的治疗原则,经期以摄血止血为主,目的在于减少血量,防止失血伤阴。若气虚量多,宜补气摄血固冲,方用举元煎,药用黄芪、党参、白术、炙草、升麻等;血热量多,宜凉血清热止血,方用保阴煎,药用熟地、生地、黄芩、黄柏、白芍、山药、川断、甘草、地榆、槐花或芡根、侧柏炭等;血瘀量多,宜活血化瘀止血,药用生蒲黄、五灵脂,加血余炭、茜草、益母草,痰湿者,宜祛痰化湿健脾为主,药用:砂仁、香附、半夏、陈皮、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荆芥、艾叶;若痰湿偏重者可用南星、川芎、苍术、香附等。切忌耗气行血之品,更伤其正。平时宜安冲固冲以治本,随证以及体质情况而选用适当方药以调之。

(三)常见证治

1.气虚:

证候:经来量多,色淡红,质清稀。或兼见面色?白,腰酸肢软,气短懒言,倦怠乏力,或小腹空坠;或心悸怔忡。舌淡苔润,脉细弱。

治法:补气摄血固冲。

方例:举元煎。(《景岳全书》

2.血热:

证候:经来量多,色鲜红或深红,质稠粘,或有小血块,常伴心胸烦闷,口渴,尿黄,便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凉血清热止血。

方例:保阴煎(《景岳全书》)加地榆、槐花。

3.血瘀:

证候:经行量多,或持续难净,色紫黑有血块,或伴小腹疼痛拒按,舌有瘀点或舌质紫黯,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止血。

方例:失笑散(《和剂局方》)加血余炭、茜草、益母草。

4.痰湿:

证候:月经量多,色淡粘稠,经期延长,胸闷欲呕,纳少痰多,头重目眩,平日带下偏多,舌淡苔腻,脉弦滑。

治法:祛痰利湿,扶脾调经。

方例:香砂六君子汤(《医学正传》)加荆芥、艾叶。或用星芎丸。(《丹溪心法》)

(四)临证权变

若有血热主证,又兼有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或心悸少寐等证,乃失血伤气耗阴,气虚血热之象。治宜益气养阴,凉血止血,方用安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加党参。方中白术、黄茯、党参补益中气,生地、白芍滋阴养血,生龙骨、生牡蛎、海螵蛸收敛止血,川续断固肾安冲止血,茜草凉血止血。

若外感热邪化火成毒,经量多,经色黯红,臭秽,发热恶寒,少腹硬痛拒按,又宜清热解毒化瘀,方用解毒四物汤(《沈化尊生书》)酌加酱草、红藤、桃仁、丹皮。方中黄连、黄芩、黄柏、枝子清热泄火解毒,直折热邪;生地黄滋阴凉血;白芍敛阴缓急止痛;当归、川芎养血活血;加红藤、败酱草、桃仁、丹皮,以增强清热解毒,活血散瘀止痛之效。

若血瘀兼有阴虚证者,证兼见舌红无苔,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自汗盗汗等,可用失笑散(《和剂局方》)酌加沙参、麦冬、五味子,或女贞子、旱莲草等以滋阴活血化瘀。兼见肝郁化热,量多色黯者,宜舒肝清热,养血调经,方用平肝解郁止血汤(《傅青主女科》)加旱莲草、地榆炭。方中白芍、当归养血柔肝调经;白术补土健脾,丹皮、生地凉血活血滋阴,柴胡舒肝解郁;三七根、黑芥穗活血止血;加旱莲草、地榆炭以增强柔肝凉血止血之效;甘草调和诸药。

若热邪伤阴而致月经过多者,治宜滋阴降火,方用大补阴丸(《丹溪心法》)加女贞子、旱莲草。方中熟地、龟板滋阴潜阳以制阴火,配以黄柏、知母,清泄相火而保真阴,合前药以滋阴清热,填精保阴,更以猪脊髓、蜂蜜血肉甘润之品以补津液,合以滋阴精而泄相火,使真阴得养,虚火内清,则诸症自除,经血减少。

〔调护〕

(1)经期应卧床休息,避免疲劳。

(2)避免忿怒等情志刺激。

(3)若经量特多,面色苍白,汗多肢冷,脉沉细,为虚脱之象,立即服红参粉3克,并报告医生采取治疗措施。

(4)平时应加强营养,如猪肝、鳖鱼、红枣、桂圆、黑木耳等。禁止饮酒及辛辣动火刺激品,有热者可服饮藕汁。

〔应用例案〕

例一,曹XX,女,24岁,未婚,1975年8月21日初诊。五月前患外感发热,头痛身疼,自服解热止痛片之类,渐觉好转。之后每有日夕疲困倦怠,烦热口干,掌心如灼等症,初未介意,久之始发现为低烧,自试体温,腋下37.6℃〜37.8℃之间,曾经胸透、心电图及各项检查,均无异常发现,西医诊为低烧待查,选服中西药物,时或有效但不巩固。近三个月来,形困益加,纳谷不馨,行经量多,色红有块,每次用纸约三、四包,伴见腰腹胀痛,口干不喜饮。现正值经期,诸证如前,舌红少苔,脉细弦略数。揆度此证,当属肝肾阴虚,相火妄动,冲任为损者,颇有人怯途之虑,拟滋阴清热,养血固经为法。处方:

秦当归15克 炒白芍 细生地 棕榈炭各9克 陈阿胶9克 (烊化冲服)生侧柏12克 紫丹参 淡青蒿各9克 地骨皮各9克 延胡索4.5克 香附米 炙甘草各6克 三剂,水煎服。

二诊(8月24日):服上方一剂经量减少,三剂经止。此次带经五天,用纸两包余,惟潮热未清,脉呈弦细。此血去阴虚,再拟滋养肝肾,以丽奇经。处方:

杭白芍 女贞子 旱莲草 炙鳖甲 地骨皮各9克 淡青蒿 细生地各10克 原寸冬9克 云茯苓12克 香附米 银柴胡各6克 6剂,水煎服。嘱药后每日上午服知柏地黄丸一付,下午服二至丸20粒,二十天。

三诊(9月17日):药后低热已退,余恙悉解。昨日汛至,经期正常,色量均可,惟少腹胀痛,食纳尙差,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拟养血调经并益肝肾。处方:

秦当归 杭白芍各15克 炒杜仲 桑寄生各9克 刘寄奴10克 香附米 软柴胡 川芎片各6克 川楝子10克 元胡索 广陈皮 粉甘草各6克 炒神粬10克 4剂,水煎服。嘱药后每日上午服八宝坤顺丹一付,下午服二至丸20粒,连服20天。

历数月,患者见访,谓药后经事一直正常。(《哈荔田妇科医案医话选》)

按:本例因外邪未尽,内迫化热,消灼阴血,虚火妄动,故低热绵延不已;胃阳不足,和降失司,故纳谷不佳;热蕴血分,血不循经,是以汛水色红量多;热蕴气滞,经脉不畅,故腰腹胀痛。《妇科玉尺》谓:“经水过多不止,平日瘦弱,常发热者,由火旺也”,颇与本例病机洽合。然病延既久,营阴暗耗,已有入损之虞,非实热而可以徒执寒凉者。因以归、芍、阿胶养血;生地、骨皮、青蒿等,滋阴清热退蒸;香附、元胡、丹参等,理气行血,引血归经;又以生侧柏、棕榈炭固涩止血。再诊则益肝肾以固本,清虚热以治标。俟经止热清,复以陈皮、甘草、神粬等理胃和中,启运后天,病遂获愈。

例二、苏X,女,20岁,初诊日期1975年8月20日。自年初一月份,出现月经先期而行,每提前六至十余日,经潮量多,有血块。经期腰痠,无腹痛。末次行经在7月25日。三月份曾在XX医院服中药一个月,症状减轻,但仍先期行经,血量多,故停止服药。由于每月行经量多,而诸证又复渐加重,甚至于1975年8月初查血红蛋白9克。本月又将行经,头晕疲倦乏力,面部浮肿,腰腿痠软,舌淡,脉沉细滑。

此属肾阴不足,热伤阴血。治以清热养血、健脾补肾。处方:

当归10克 赤芍10克 白芍10克 白术10克 荷叶15克 黄芩5克 泽泻10克 车前子(包)10克 川芎3克 生地10克 熟地10克 莲肉10克 丹皮5克 猪苓10克 寄生15克 金樱子10克

此方乃先期行经,经未行前治疗之法。方中除赤芍、车前子、寄生之外均为本方主药,有益肾健脾、凉血消肿之功。主治血虚有热,先期量多,头晕面肿者。本例于每月经行之前服三剂,连服三个月,诸证俱除。化验血红蛋白12克,每月按期行经而愈。

此例属先期量多,当其经行之前,即应先服清热凉血药物,使血分之热得清,既能控制经量,又可调整经期。(《北京市老中医经验选编》杨子谦医生临床经验)

按:本例以四物汤养血,黄芩、赤芍、生地、丹皮清热凉血;以熟地、寄生、金樱子补肾;且金樱子酸涩敛阴,可防出血量多;白术、莲肉、猪苓、泽泻、车前子健脾利水而消肿。本病是先期量多,行多则伤血,故出现贫血。而推其伤血之原。实由血热行多,因此清热凉血之中,兼顾补血,免再伤损。而于经前服之,实寓防患于未然之妙。

〔简便验方〕

1.贯众(烧灰存性)。

用法:为细末,每服6至9克,用石蒲菖煎汤送服。

2.旱莲草15克。

用法:加糖少许煎服。

3.仙鹤草21克、益母草、香附子各9克。

用法:水煎服。治月经过多伴腹痛者尤宜。

4.荜拨(炒黑)12克,蒲黄(炒黑)24克,阿胶(烊化)15克。

用法:水煎服。

5.赤石脂、破故纸各6克。

用法:研末,每服3克,开水送服。(以上均见《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6.鲜野菱角半斤捣烂煎水,加红糖适量冲服。(《安徽中草药》》

〔文献摘录〕

《证治准绳•女科》云:“劳伤气血,冲任虚损,月水过多。”

“经水过多,为虚热,为气虚不能摄血。”

《妇科宗主》云:“凡肥人痰多,占住血海地位,因血不得归于肝经,所以来多,……。”

《万化女科》云:“凡经水来太多者,不问肥瘦,皆属热也。”

《傅青主女科》云,“妇人有经水过多,行后复行,面色萎黄,身体倦怠,而困乏愈甚者,人以为血热有余之故,谁知是血虚而不归经乎!……血不归经,虽衰而经亦不少,……惟经多是血之虚,故再行而不胜其困乏,血损精散,骨中髓空,所以不能色华于面也。治法宜大补血而引之归经。”

《妇科玉尺》云:“经水过多不止,平日肥壮,不发热者,体虚寒也。”

“经水过多不止,平日瘦弱,常发热者,由火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