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白带

白带

白带作为病名,首见于《千金要方》卷四。亦称带下白候。妇女阴道内有少量白色粘液,无臭味,亦无局部刺激症状,起保护和润滑阴道表面作用,属正常生理现象,正如王孟英说:“带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非本病也”。若量多有味,绵绵不断,或淋漓不止,同时伴有临床其他症状者,称为白带。至于妊娠初期或月经前后白带有相应的增多,亦属正常,不作病论。

〔病因病机〕

产生白带的主要原因是脾虚肝郁,湿浊下注或肾气虚弱,下元亏损,带脉失约,任脉不固所致。

由于饮食不节,劳倦过度,脾气受损,运化失职,则水谷之精华不能输布全身而生血、反聚而为湿,流入下焦而为带下。若因情怀抑郁,肝气乘脾,损伤脾气,脾虚肝郁则湿气乘之而发病。如《女科经纶》引缪仲淳语云:“白带多是脾虚。肝气郁则脾受伤,脾伤则湿土之气下陷,是脾精不守,不能输为荣血,而下白滑之物。”若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肾虚不能温煦胞宫;或脾肾阳虚气陷,带脉失约,任脉不固。《女科证治•约旨》:“下焦虚寒,脐腹疼痛,痛而不已,遂致白带绵绵。”亦有因涉水、游泳、寒湿之邪入侵,带脉拘急失约者;亦有因感受风冷,袭入胞络者。如《兰室秘藏》云:“妇人白带久下不止,脐腹冷痛,阴中亦然……此病皆寒湿乘其胞内。”另外若妇人形体丰腴,多痰多湿,躯脂壅塞,湿痰流注,带脉失约者,亦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带下病主要是以带下量的多寡,色之变化,质之稀稠,气味之腥臭、腐秽,结合全身证候,辨脏腑寒热虚实,审因论治。

1.辨白带量之多寡:在正常情况下,妇女阴道内有少量白色粘液,无臭味,无局部刺激症状,为正常生理现象。若白带量多、绵绵不断,伴有脾虚症状,多为脾虚带下;若白带清稀如水,量多如注,并伴有肾虚症状者,多为肾虚带下。

2.辨白带质之稀稠:清稀者属虚属寒;粘稠者属实属热;成块如凝乳或豆腐渣状者多属湿热蕴毒所致。

3.辨白带气味之变化:量少无异味者属正常;腥臭者多为虚寒;秽臭者多为湿热湿毒。

白带的辨证除掌握上述要领外,还须结合全身症状、脉象、舌苔之变化进行分析。

4.带下应与白浊、白淫相鉴别:白浊是从尿道中流出的秽浊如脓的液体,与白带不易区别,但白浊往往在发病之初,小便淋漓涩痛,随之流出白色秽浊之物,以此可资鉴别;白淫是指由欲念过度时,骤然从阴道内流出的白液,仅偶然发作,与男子遗精相类。乃思虑过度或心愿不遂所致,与带下病白物绵绵而下,无有休止者不同。

(二)论治要点

白带病的治疗,以治疗湿邪及脾、肾两脏虚损为主,主要是根据白带的量、色、质的变化,结合全身症状,辨其寒,热、虚、实,选用补脾、固肾、利湿止帶等法,随证加减,灵活运用。

脾虚失运,湿邪下注是导致白带的一种原因。健脾益气,除湿止帯是治疗脾虚白带的常法。临床多选用完带汤、参苓白术散等方,常用药如山药、党参、苍术、白术、赤芍、陈皮、柴胡、车前子、炒芥穗、甘草、生苡仁、莲子肉、芡实米、茯苓等。若脾虚不运,湿郁成痰,痰湿相结,致成带下量多、色白质稠者,则宜健脾化痰、燥湿止带法,方选渗湿消痰饮,加味六君子汤,加味四物汤等。常用药物如苍术、白术、半夏、陈皮、茯苓、炙草、香附、白芷等。

白带由肾虚引起者,多为肾阳不足,囊湿内盛。治当湿补肾阳,除湿止带,方用桂附止带汤,常用药物如肉桂、附子、川断、艾叶、茯苓、芡实、小茴香、乌贼骨、金樱子笔。若肾虚关窍不固,精液下滑而见带下量多者,治宜补肾固任涩精法,方选鹿角菟丝丸、内补丸、金锁固精丸等,常用药物鹿茸、肉苁蓉、菟丝子、黄芪、紫苑茸、潼蒺藜、桑螵蛸、刺疾藜、桂枝(肉桂)、炮附子等药。

如湿热下注,而致带下者,多呈黄带或黄白相兼,本文列在黄带内讨论。白带由湿热引起者,其状多如米泔水或呈凝乳状,或如豆腐渣状,并伴有阴痒,有腐秽气。治宜清热化湿,方选萆薢渗湿汤,常用药如萆薢、泽泻、通草、滑石、苡仁、丹皮、黄柏、赤芍等。

(三)常见证治

1.脾虚证:

(1)脾虚肝郁:

证候:带下量多色白,质粘稠,如涕如唾,无臭气,绵绵不断,面色㿠白或萎黄,精神疲倦,纳少便溏,口淡乏味,或两足浮肿。舌淡苔白或腻,脉缓弱。

治法:健脾疏肝,化湿止带。

方例:完带汤。(《傅青主女科》)

(2)痰湿白带:

证候:带下量多色白,质粘稠如痰,有秽气,胸闷泛恶,纳谷不香,嗜卧倦怠,身体困重。舌淡苔腻,脉濡滑。

治法:健脾化痰,燥湿止带。

方例:渗湿消痰饮。(《济阴纲目》)

2.肾阳虚证:

证候:白带量多清冷,质稀薄,终日淋漓不断,腰痠腿软,小腹冷肢寒,面色晦暗,头晕目眩。精神疲倦,小便清长,大便溏薄,或见经闭不孕。舌淡苔薄白,脉沉迟。

治法:补肾温阳、固涩止带。

方例:内补丸。(《女科切要》)

3.寒湿白带:

证候:证见带下白滑如涕,阴中作冷,少腹绵绵作痛,得温则舒,或脐腹痛而喜按,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关节痠痛。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或沉弦。

治法:温肾健脾,除湿止带。

方例:桂附止带汤。(《中医妇科治疗学》)

4.湿热白带:

证候:证见带下色白乳黄,有腥臭,如米泔水或豆腐渣状,阴中作痒,头晕倦怠,胸闷腹胀。苔白腻,脉弦滑。此脾虚湿盛,反侮肝木、肝郁生热,湿热下注带脉或湿毒之邪外侵所致。

治法:清化湿热.

方例:萆薢渗湿汤。(《疡科心得集》)

(四)临证权变

脾虚痰湿重者,完带汤去白芍、柴胡,加制半夏、厚朴、茯苓;带多不止者,加扁豆花、藕节、炒苡仁、芡实米、樁根皮;胸脘痞闷,纳呆者,加砂仁、枳壳、鸡内金、焦楂曲;脾虚湿郁化热,湿重热轻者,症见带下粘稠黄白,治宜上方佐以清热之品。完带汤合易黄散,即原方加黄柏、芡实米、白果。

若脾病日久及肾,兼见脾肾两虚证候,当脾肾同治,健脾益肾,除湿止带,可在完带汤的基础上加川续断、杜仲、鹿角霜、覆盆子等温补固肾之品;若兼有寒凝腹痛者,加香附、艾叶。

若久带不止,量多色白、质清而舌苔不腻不厚者,此是湿浊不重,而以虚为主,多属脾肾阳虚,可在方中加入收涩止带之品,常用药如芡实米、莲须、金樱子、覆盆子、银杏、龙骨、牡蛎、乌贼骨、赤石脂等。

湿热白带、阴中作痒、带如米泔水或豆腐渣状,除内服药外,尙可用蛇床子30克、苍术10克、土槿皮10克、苦参10克、黄柏10克、明矶20克(后下),煎水熏洗;若外阴溃疡或破溃者,可增加清热解毒之药,如银花、蒲公英、连翘等,以清热解毒,杀虫止痒。对于以上见症的患者,还当配合现代医学检查如系霉菌感染亦可配合外用克霉唑栓及制霉粉剂外用。

〔调护〕

(1)要经常保持外阴部清洁,宜温水洗涤,勤换内裤。若湿毒致外阴搔痒,严禁搔抓及热水洗烫。

(2)提倡淋浴,避免在公共浴盆浴池内洗澡,以防湿毒或病虫乘虚入侵。

(3)实行计划生育,避免早婚、多产、节制性生活。

(4)勿久卧湿地,尽量减少水中作业,以免外湿内侵。

(5)勿过食生冷,以使损伤脾胃,少吃厚味、甜味,以及刺激性食物以免蕴湿生热。

〔应用例案〕

例一、刘XX,女,40岁,工人,初诊1963年3月4日。平时月经量多,腹不痛而有坠感,腰痠痛,月经尽后继之带下甚多,质清色淡,头昏耳鸣,肢软,苔薄腻,脉濡细。腰为肾之府,肾开窍于耳,脾肾气虚则带脉不固,予以补摄固带施治。

太子参9克 熟地12克 生白术9克 锻牡蛎12克 白莲须6克 菟丝子 芡实 炒杜仲各9克 金樱子12克 枸杞子 鹿角霜 茯苓各9克 服五剂。

3月10日二诊:服补益脾肾佐以固涩之剂,白带量显著减少,腰痠亦好转,药症适应,再以原方加减续治。

太子参9克 熟地12克 白术 炙黄芪各9克 茯苓 菟丝子各12克 沙苑子 枸杞子 炒川断各9克 炒杜仲12克 芡实9克 甘草3克 服5剂。

3月20日三诊:白带已渐少,不觉头昏耳鸣,病渐向愈,上方继服5剂后改服八珍丸半月,每日早晚分吞6克,并适当增加营养,注意休息。(《方泳涛医案》)

按:本例素有脾肾气虚带脉不固,所以该患者不仅月经量多而且白带亦多,质清色淡。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膝痠软,头昏耳鸣,治以补脾益肾固带之法。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杜仲、枸杞子、菟丝子、熟地、鹿角霜补肾养血;牡蛎、白莲须、芡实、金樱子固涩止带。全方为脾肾双补并佐以固涩之药。二诊白带明显减少,诸症悉减,仍以原方出入,增加黄芪、川断,以加强补脾肾之力,最后以八珍丸善其后而获痊愈。此例为脾肾两虚而致白带增多证,所以用补益脾肾稍佐固涩之品而治愈。

〔简便验方〕

1.淮山药(炒)30克,芡实(炒)18克,黄柏(盐水炒)6克,车前子(酒炒)9克,白果(打碎)十枚,水煎服。(《常见病验方选编》)

2.鸡冠花30克,金樱子15克,白果10个,水煎服。

3.白果7〜10个去心,和豆腐燉服。(以上均见《中医妇科学》五版教材)

4.带下清稀,腰腿痠软:炒白果,樁根白皮、乌贼骨、山药各12克,煎服。(《安徽中草药》)

5.白槿花,煎陈绍酒服。

6.海螵蛸去甲,炙研末15克,水煎浓汁服。

7.旧毡烧灰,每日服6克,绍酒温服。

8.红枣、黑豆、白果同食,每日空心服,十余日即愈。(以上均见《竹林寺女科秘方》)

〔文献摘录〕

《妇人秘科》云:“带下之病,妇女多有之。赤者属热,兼虚兼火治之。白者属湿,兼虚兼痰治之,年久不止者,以补脾胃为主兼升提。大抵瘦人多火,肥人多痰。”

《医学心悟•妇人门》云:“带下之症……不外脾虚有湿。脾气壮旺则饮食之精华生气血而不生带,脾气虚弱则五味之实秀生带而不生气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