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黄带

黄带

黄带是指妇女阴道内流出淡黄色、或如黄茶浓汁、质粘稠,且有秽臭气味者,称之为“黄带”。其病名首见于《傅青主女科》。巢元方《诸病原候论》称为“漏下黄候”。乃由湿热内蕴,郁而发黄,亦有因外邪乘虚而入者,治疗总以清化湿热为主。若因中气不足脾虚湿注者,又当健脾益气。

〔病因病机〕

黄带多由脾失健运,湿浊蕴遏,久而化热,湿与热合,遂成湿热下注。如《傅青主女科》云:“黄带为冲任湿热不得化,煎熬成汁,变而为黄。”或由湿毒秽浊之邪,乘经行产后之虚,伤及胞脉,以致带脉失约;也有因脾气不足,下元虚损所致者。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主要根据带下量、色、质、气味来辨别寒热虚实。如黄带质稠者属湿热;量多质稀者属脾虚气虚;黄带色淡黄者属气虚不摄,色深黄者属湿热;黄如绿脓者属湿毒;质稀色淡无臭者属气虚黄带;带下色深质稠气臭者属湿热;黄如绿脓,或挟血液,秽臭气较浓者属湿毒。

其次亦可根据伴随症状及舌苔、脉象辨别虚实寒热。如带下量多色黄,兼见阴部瘙痒,灼热疼痛,胸胁胀满,心烦口苦,尿黄便秘,脉弦数者属肝经湿热;如黄带兼见大便不爽,小便短赤,苔黄厚且腻多属湿热下注;若小腹疼痛,带下臭秽,阴部肿痛,灼热奇痒,苔黄舌红脉数者多为湿毒。

(二)论证要点

黄带以湿热为主,临床应分内湿与外湿。如外感湿热、湿毒蕴结下焦而成者,多为外湿属实;若久病伤脾伤肾或由脾及肾、水湿下注,冲任不固,精液下脱者属虚。黄带以湿热与湿毒为常见,治疗总以清热除湿止带为法,俾湿去热除,黄带自愈。湿热下注者,治当祛湿清热,方用止带方,用药如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茵陈、赤芍、丹皮、黄柏、栀子、牛膝等。若见热盛尿黄涩痛,口苦咽干者,宜用龙胆泻肝汤,药用龙胆草、山栀子、黄芩、车前子、木通、泽泻、生地、当归、甘草、柴胡等。若湿毒内蕴或湿热毒邪外侵则宜用五味消毒饮,药用蒲公英,金银花、野菊花、紫地丁、天葵子等,合龙胆泻肝汤。外用苦参、黄柏、蛇床子、土茯苓、野菊花等清热解毒之品,煎水乘热薰洗阴部;脾虚湿蕴者宜用易黄散健脾益气,清热利湿。

(三)常见证治

1.湿热下注:

证候:带下黄粘,气秽臭,胸闷纳少,腹胀便溏,小便涩痛,舌苔黄厚或腻,脉弦滑或濡数。此脾失健运,湿浊蕴遏,久而化热,湿与热合,遂致湿热下注。

治法:清热利湿止带。

方例:止带方。(《世补斋•不谢方》)

2.湿毒蕴结:

证候:带下量多、色黄,甚或黄绿如脓,或兼混杂粘液血丝,有腐臭气,外阴瘙痒,坐卧不安。伴口苦咽干,便干,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此湿毒之邪直犯阴户,伤及胞脉,致带脉失约,秽浊下流所致。

治法:清热解毒、化湿止带。

方例: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合龙胆泻肝汤。(《中国医学大辞典》李东垣方)

本症亦可用萆薢渗湿汤(《疡科心得集》)加味。

3.脾虚湿蕴:

证候:带下色淡黄或黄白相兼,质粘稠,闻腥臭气,兼见面色㿠白或萎黄,头胀眩晕,面目肢肿,四肢倦怠,纳少便溏,或伴月经不调,苔微黄腻,脉濡数。此脾气不足,不能运化水湿,湿蕴化热,影响冲任至带脉失约而成带下。

治法:健脾益气,清热利湿。

方例:易黄散。(《傅青主女科》)

(四)临证权变

1.在治疗黄带过程中,如湿热未尽,禁用收涩止带之品,否则有留邪之弊,只能清热利湿,俾热清湿去则黄带自愈。

2.如黄带迁延日久,正气亏损,脾虚气陷,症见黄带淋漓不断,质清稀,兼见气短神疲面色㿠白,苔白润,脉虚弦,则病转属虚,此时可改为升阳益气,除湿止带法。

3.若湿热胶结,损伤阴部或湿热生虫、湿毒外侵出现阴部灼痛,应配合外洗药煎汤熏洗,常以蛇床子散(苦参、蛇床子、黄柏、花椒、白矶)为基本方,选加白藓皮、艾叶、地肤子、大黄等煎水坐浴,能直达病所,收效甚捷。

〔调护〕

同白带。

〔应用例案〕

鲁XX,女,38岁,已婚,1977年5月6日初诊。去岁曾患“尿路感染”,发作尿频、尿痛、尿浊,愈后每见带下量多,经后尤甚,色黄粘浊,臭秽难闻,恙延数月,治无著效。伴见日晡烦热,脘腹痞闷,食不知味,腰膂痠楚,少腹胀痛,口苦咽干,小溲赤热,尿道灼痛。妇科检查诊为:“宫颈糜烂”、“阴道炎”。刻诊脉来滑数,舌苔黄腻,周边薄白,舌质暗红,此系湿毒蕴热,注于下焦,郁滞气机,治以清化湿热为法。处方:

盐黄柏6克 银花12克 瞿麦穗9克 海金沙9克 车前子 滑石块各12克(三药同布包) 白扁蓄 川萆薢 冬葵子各9克 粉甘草6克 白檀香3克 淮木通4.5克 干虎杖12克 3剂,水煎服。

另用蒲公英12克 吴萸3克 黄柏、蛇床子各9克 3剂,布包、泡水、坐浴熏洗,每日三次。

二诊(5月16日):前方服后,带下显减,潮热未作,腰痠脘痞,少腹掣痛,诸症均不若前甚。5月10日经潮,量少,色殷红,经行五天而止。现带下尙多,色黄兼赤,少腹隐痛小便赤短、尿道涩痛,此湿热蕴于血份,水府不畅,再依前法化裁。处方:

云茯苓12克 淡竹叶、白檀香各4.5克 血余炭 车前子(同布包) 滑石块各12克 瞿麦穗 白扁蓄各9克 忍冬花 败酱草各12克 荜澄茄 甘草梢各6克 5剂,水煎服。外用药同前

三诊(5月22日):带下止,尿痛、尿赤诸症已除,腰痠,潮热,迄未再发。嘱以二妙丸半付,胆草泻肝丸半付,合服每日一次,空腹时白水送下。连服7天。(《哈荔田妇科医案医话选》)

按:本例素有湿热内蕴,郁滞下焦,故初病尿频、尿痛,继而带下黄赤,气秽难当。故湿热为带,咎在土虚木郁,本例胸脘痞闷,纳谷不馨,少腹胀痛,诸症机理当也不外于此。湿热内蕴,津液为伤,故又见口苦咽干,小便短赤,尿道灼痛等症。治以清化湿热,因势利导,方中瞿麦、扁蓄、萆薢、冬葵子、海金沙、滑石、车前子利水除湿;黄柏、败酱、银花、竹叶、木通等苦寒清热,凉血解毒;白檀香入脾肺,理气止痛而利胸膈;荜澄茄入脾肾膀胱,止痛消食兼治淋疾,二药均属辛温,而一在上,一在下,佐用之意在于散热开结,畅利气机,非徒止痛,亦助通调水道,每在苦寒药队中佐用而获捷效。

〔简便验方J

1.八月扎藤根(鲜)、泡桐树根(藏于土中者)各125克。

用法:将上两药切细,与猪肥肉半斤同煨烂,吃肉喝汤,一日两次,一剂药共服两天。可加适量白糖矫味。服药时忌生冷、辣物,忌放食盐。一般服3〜4剂见效。

2.白鸡冠花30克,椿根白皮30克,水煎二次分服。或用单味白鸡冠花60克,水煎作一日量,分二次服。

3.防风12克 荆芥15克 银花30克 黄柏18克 蛇床子30克 地肤子30克 白矾9克(用药液溶化)。煎水熏洗,每日两次。具有止带止痒作用。(以上均见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

〔文献摘录〕

《傅青主女科•带下》:“夫湿者,土之气,实水之侵;热者,火之气,实木之生。水色本黑,火色本红,今湿与热合,欲化红而不能,欲返黑而不得,煎熬成汁,因变为黄色矣。此乃不从水火之化,而从湿化也。所以世之人有以黄带为脾之湿热,单去治脾而不得痊者,是不知真水、真火合成丹邪、玄邪,绕于任脉、胞胎之间,而化此黅色也。单治脾何能痊乎!法宜补任脉之虚,而清肾火之炎,则庶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