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子淋

子淋

妇女怀孕期出现小溲频数、短急,甚或点滴而下,并有涩痛者,称为“子淋”,又称“妊娠小便淋痛”。

〔病因病机〕

本病主要为肾阴不足,或素体阳盛,外感湿热,膀胱积热,气化失司所致。临床常见证有实热与虚热两种。

(一)实热

1.心火偏亢:素体阳盛,孕后血聚养胎,阴血不能上承以济心火,则心火偏旺;或过食辛热助阳之品,以致热蕴于内,引动心火,致使心火偏亢。心火移热与小肠,传注膀胱,灼伤津液,则小便淋漓涩痛。

2.湿热下注:妊娠摄生不慎,脾失健运,水湿不化,郁遏化热,或素体内热,湿邪外浸,湿与热搏、湿热内侵,蕴结膀胱,灼伤津液,致气化不行,水道不利,发为妊娠小便淋痛。

(二)阴虚

素体阴虚,孕后阴血愈亏,肾与膀胱相表里,阴亏则肾水不足,命门火旺,胎移热于膀胱、膀胱被灼,津液涩少,以致小便淋漓涩痛。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子淋以妊娠而兼小便淋漓涩痛为主要特征。如《沈氏女科辑要笺正》所云:“小便频数,不爽且痛,乃谓子淋。”由于病因病机不同,其见证常有虚实二端。若阴虚子淋者,必有形体消瘦,颧赤潮热等水亏火旺诸症;实热子淋者,又有心火偏亢与湿热下注之分:前者兼见口舌生疮,面赤心烦等心火内炽的临床表现;后者复伴面色黄垢,渴不多饮等湿热之象。

(二)论治要点

妊娠小便淋痛在治疗上应以清润泄热为主。实热者,治在清热泄火,润燥通淋,方用导赤散药用生地、淡竹叶、木通、甘草稍、加麦冬、元参以育阴生滋;若湿热者,宜清热利湿通淋、方用加味五淋散,药用黑山栀、赤茯苓、当归、白芍、黄芩、甘草、生地、车前子、泽泻、木通、滑石等;若阴虚火旺者,治以育阴益血,润燥通淋,佐以泻火清利之味。方以知柏地黄丸加麦冬、五味子、

车前草,或用子淋汤,药用生地、阿胶、黄芩、山栀子、木通、甘草稍,加麦冬、山药以健脾益肺,以利水之上源。俟阴津充盛,

邪热下泄,膀胱气化复常,则诸症悉平。

(三)常见证治

1.实热:

(1)心火偏亢:

证候:妊娠期间,小便频数而短,尿色深黄,排尿艰涩,热灼疼痛,面赤心烦,口苦渴饮,口舌生疮,面色红赤,舌红欠润,舌红少苔或薄黄苔,脉细滑数。

治法:泻火通淋。

方例: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加玄参、麦冬。

(2)湿热下注:

证候:妊娠期间,小便频数而急,尿少黄赤,淋漓艰涩,灼热刺痛,面色垢黄,口干不多引饮,胸闷纳呆。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

方例:加味五淋散。(《医宗金鉴》)

滑石一味,性较滑利,易动胎气,须慎用。

2.阴虚:

证候:妊娠数月,小便频数淋漓,灼热刺痛,量少色赤,或如茶色,形体消瘦,两颧潮红,或午后潮热,手足心热,心烦不寐,大便难,舌红苔薄而干,脉细滑数。

治法:滋阴益血,润燥通淋。

方例:知柏地黄汤加麦冬。

(四)临证权变

子淋以阴虚、实热证者居多,然亦有中气素虚,妊娠数月,胎体长大,气虚无力举胎,胎坠压迫膀胱,水行不利,而为淋痛,其辨证要点为:小便涩痛,而无溲赤灼热之象。复见小腹坠胀,体倦乏力,溺后痛甚,或小便欲解不能,或溲岀失禁,舌淡苔薄白,脉虚滑等。治当随证变法,投益气止淋之剂,药选人参、黄芪、白术、茯苓、麦冬、益智仁、升麻、炙甘草等。由此可见,子淋之治疗在临证时应详细审察。切不可一概予以苦泄通利之法遣方用药,以免引起不良后果。子淋实热若兼口舌糜烂者可加花粉、白蔷薇、乌梅。大便秘结者,加熟大黄或川军、炒枳壳等,但便通则减去不用。

〔调护〕

(1)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慢性期可以活动,但不宜劳累,并要节制房事。

(2)观察小便颜色,有无血块等,并留取小便标本,及时送检以协助诊断治疗。

(3)宜食清淡蔬菜水果如西瓜等,多饮开水或茶水,忌食辛辣烟酒等。

(4)注意个人卫生,每天可予1:5000高猛酸钾液清洗外阴部。

〔应用例案〕

陈XX,女,23岁,工人。1978年10月5日初诊。本人自述:妊娠已六个月,小便淋沥不利,时尿道涩痛,尿色淡黄,四肢浮肿,身重疲倦,起则头眩,胸闷腹胀,纳呆。诊之舌苔白腻,脉濡滑。此为下焦湿热所致。

治法:祛湿清热,用加味四苓汤。处方:

猪苓10克 云苓10克 白术10克 泽泻10克 黄柏10克 知母10克 甘草10克 共三剂。

二诊:服上方三剂后,诸证好转,小便已不涩痛。再守上方,三剂而愈。(《中医妇科临床经验选》)

按:此例因湿热蕴积下焦,膀胱气化失司,故见妊娠小便淋痛,纳呆尿黄,胸闷腹胀等症。治以加味四苓汤化裁,俟湿热一清,膀胱气化复常,则淋痛消失,诸证好转。

〔简便验方〕

1.子淋小便数出少。或热疼及子烦,用地肤子三两(90克)细切,水四升,煮取二升半,去渣分三服,日三次,食净。(《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胎前门》)

2.地肤子15克,煎汤饮之。(《家庭医药指南》)

3.海金砂6克,桑螵蛸9克,益智仁9克,水煎服。(《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文献摘录〕

《医述•女科原旨》:“子淋与转胞相类。小便频数,点滴而痛者为子淋;频数出少不痛者为转胞。”

《万氏女科》:“子淋须分二证,一则妊母自病;一则子为母病。妊母自病,又分二证:或服食辛热,因生内热者;或自汗自利,津液枯燥者。子为母病,亦分二证;或胎气热壅者;或胎形迫塞者。证既不同,治亦有别。热则清之,燥则润之,壅则通之,塞则行之。

《女科撮要》:“妊娠小便涩少淋沥,用安荣散。若肝经虚热,用加味逍遥散,若服燥剂而小便频数或不利,用生地、茯苓、知柏、芎、归、甘草;频数而色黄赤,用四物汤加知母、黄柏;肺气虚而小便短少,用补中益气汤加麦冬、五味子;热结膀胱而小便不利,用五淋散;脾肺燥热,不能生化,用黄芩清肺饮;膀胱阴虚,阳无所生,用滋肾丸;膀胱阳虚,阴无所化,用肾气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