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产后腹痛

产后腹痛

孕妇分娩后,小腹或少腹疼痛者,统称“产后腹痛。其中少腹疼痛,亦即因瘀血所致的腹痛又称“儿枕痛”。《产宝百问》说:“产后少腹痛由恶露凝结,或外寒搏之,若久不散,必成血痕,月水不调。”本病以经产妇为多见,且腹痛重,一般3—4天可自行消失,个别严重者则需治疗。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主要是气血阻滞,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导致不通的原因有血虚,即产时去血过多之虚痛和产后恶露涩少,血瘀而致的瘀痛。

(一)血虚

由于产后伤血,失血过多,冲任不足、胞脉失养,或血少气弱运行乏力,致血流不畅,滞涩而痛。

(二)血瘀

产后恶露不下,或下而涩少,瘀血内阻,或产后正气虚弱,起居不慎,寒邪乘虚侵入胞脉,血为寒凝,或情志不畅,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气机不宣,气滞血瘀,瘀血内停,恶露当下而不下,以致腹痛。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产后腹痛的辨证是以腹痛的性质为重点,结合恶露的色、质与全身证候,舌脉变化而辨其虚实。如腹痛隐隐,喜温喜按,恶露量少,色淡,头晕心悸,舌淡红,脉虚细者,属血虚;如腹痛且胀,触之有块,按之痛甚,恶露量少,色黯挟块。舌黯、脉沉涩者,属血瘀;如产后小腹或少腹冷痛,痛势颇剧,面色清白,身冷畏寒,四肢欠温,或麻木喜热,大便清稀,舌紫黯,苔白,脉沉紧或迟涩者,属寒。

本病的特点是发生于新产后,痛在下腹部,多为阵发性,不伴有寒热等症。临症时应与伤食腹痛、感染邪毒腹痛等鉴别。伤食腹痛,多有伤食史,痛在脘腹,常伴大便异常;感染邪毒腹痛,多有恶寒发热,恶露臭秽,其痛持续不减而拒按等。

(二)论治要点

本病治疗以调畅气血另主,使之“通而不痛”。虚者,补而通之,即补血益气,方用肠宁汤,药用当归、熟地、阿胶、麦冬、人参、山药、川断、肉桂、甘草;血瘀者,活血散瘀,方用生化汤加益母草或生蒲黄、五灵脂;使气血调匀和畅:则腹痛自止。因产后多虚,因而用药宜当和平,忌用攻破之品,处处顾护气血。然产后兼瘀挟寒者亦不少见,故补虚用药不可过用滋腻、寒凉,以免留邪,适当寓攻于补中。

(三)常见证治

1.血虚:

证候:产后小腹绵绵作痛,喜揉喜按,恶露量少,色淡薄质,头晕耳鸣,心悸气短、腰痠困楚,大便秘结,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虚细无力,或兼弦涩。

治法:补血益气。

方例:肠宁汤。(《傅青主女科》)

2.血瘀:

证候:产后小腹疼痛,拒按,或得热稍减,恶露量少,涩滞不畅,色紫黯有块,或胸胁胀痛、面色青白,四肢不温,舌质黯,苔白滑,脉沉紧或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散寒止痛。

方例:生化汤(《傅青主女科》)加益母草。

(四)临证权变

血虚腹痛者,若大便燥结甚,肠宁汤去肉桂加火麻仁、柏子、肉苁蓉以增强润肠滋液通便之效;若血虚兼寒,腹痛喜热熨,畏寒肢冷,脉细而迟,可加吴萸、小茴香、炮姜温经散寒,或用《千金翼方》当归建中汤以甘温建中,补虚缓急;若恶露行而不畅,加桃仁、茜草、益母草以活血化瘀;若血瘀而兼寒;证见下腹冷痛,喜温拒按,面色苍白,四肢欠温,舌黯或瘀滞,苔白薄,脉沉紧,法当散寒行瘀止痛,方用香桂丸,药用当归、川芎、肉桂3克(后下)、木香、炮姜炭、吴萸、焦山楂、红花、炙草。

血瘀腹痛者,若腹痛甚、恶露少挟有血块,加五灵脂、蒲黄以增强活血化瘀之力;若疼痛欲呕、肢冷面青,加吴萸、法夏以温经降逆;若小腹痛而胀,加枳壳、香附以理气行滞;若胸胁胀痛,加合欢皮、郁金、柴胡以舒肝解郁;若神疲气短,加人参、黄芪以益气补虚;若瘀血郁久化热,加丹皮、赤芍、丹参以凉血清热;若血瘀复感邪毒,加金银花、连翘、蚤休、败酱草以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调护〕

(1)注意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消除患者恐惧心理。

(2)产后百脉空虚,尤以注意保暖,勿受寒冷,腹部宜热敷或艾灸天枢、气海等穴,亦可针刺足三里、三阴交,宜轻刺激。

(3)可用腹带固定腹部,亦可减轻疼痛。若脐部用丁香、肉桂、川椒各等分研细末外敷,则效果更佳(可用胶布或活血止痛膏固定)。

(4)大便燥结者可给缓泻剂,如麻油、蜂蜜等润肠通便。

(5)忌食酸冷及不易消化食物。

〔应用例案〕

例一、一妇产后腹中病痛,痛引小腹,兼寒热不止,脉虚涩弦浮,此恶露已尽,冲任受寒而营卫不调也。投当归建中汤四剂,而寒热减,腹痛退,小腹和。又以八珍汤加姜枣,调治半月而霍然。(《医略六书》)

:血虚冲任受寒而营卫不调,故腹中病痛,痛引小腹且兼有寒热。脉虚涩弦浮,均为血虚外感寒邪之象。用当归建中汤补虚缓急、建中、调和营卫,方中当归养血补血;芍药、甘草缓急止痛,配以桂心、生姜调和营卫;大枣、饴糖补中养血。所以服四剂后寒热止,小腹已不痛。又以八珍汤加姜枣气血双补法,调治半月而完全康复。

例二、劳xx,女,32岁,干部,1978年5月7日初诊。本人自述:产后七天,恶露较少,少腹作痛,有坚硬块,按之痛增。诊之面色紫黯,舌质略紫,脉沉紧。治法:祛瘀活血止痛,用加味生化汤。处方:

当归10克 川茸6克 益母草10克 红花4克 桃仁9克 炮姜3克 炙甘草3克 炒蒲黄9克 五灵脂9克 山楂10克 共三剂。

二诊:服上方三剂后,恶露增多,腹痛减轻,再继服三剂而痊愈。(《中医妇科临床经验选》)

:恶露瘀积于内,故腹痛拒按,有坚硬块,按之痛增。舌质紫,面色紫黯,脉沉紧,均是血瘀之征象。方中川芎、当归调血;红花、桃仁、蒲黄、五灵脂祛瘀;山楂破积血;益母草直入胞宫,祛积血,配合五灵脂,有止腹痛之功。

〔简便验方〕

1.益母膏,每日三次,每次一匙冲服。

2.针灸治疗:针刺足三里,轻刺激,或单用艾灸关元穴。(以上均见成都中医学院妇科教研室编《中医妇科学》)

3.五灵脂置锅内加热,再撒米醋炒拌搅匀为极细末,每服6克,用黄酒或绍兴酒送下。(《广东医学》祖国医学报(2):1966.21)

4.山楂30克,砂糖15克(冲),水煎服。(《证治准绳》)

5.益母草30克,生姜三片,红糖15克(冲),水煎服。(湖北中医学院《妇产科学》)

〔文献摘录〕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产后腹痛,若因去血过多而痛者,为血虚痛;若因恶露去少及瘀血壅滞而痛者,为有余痛;若因伤食而痛者,必恶食胀闷;若因风寒乘虚入于胞中而作痛者,必见冷痛形状。”

《万氏女科》:“腹中有块,上下时动,痛不可忍,此由产前聚血,产后气虚,恶露未尽,新血与故血相搏而痛。”

《景岳全书•妇人规》曰:“产后腹痛最当辨察虚实。血有留瘀而痛者,实痛也。无血而痛者,虚痛也。并指出:实痛者,宜行之,散之;虚痛者,不可妄用推逐等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