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恶露不下

恶露不下

产妇分娩后,胞宫应排除余血浊液即恶露,约2~3周净。恶露的正常排出,有利于胞宫的复旧及产妇健康的恢复。若恶露停留不下,或下亦甚少,并伴见小腹疼痛及其他症状者,称“恶露不下”。

〔病因病机〕

本病主要是气血运行不畅所致。若产时,产后伤于七情,或为风冷所袭,或气滞血瘀,或气血虚弱,均能导致恶露不下。

(一)寒凝血瘀

因产而致脏腑劳伤,血室正开,风冷寒邪乘虚而入,或伤于生冷而血为寒凝,亦可素体阳气偏虚,因产更虚,易感寒邪致余血浊液排出不畅,停蓄胞中而病恶露不下。

(二)气滞血瘀

产时或产后,抑郁恚怒伤肝,或素体抑郁因产事不顺致郁结更甚。气机疏泄不及,血行不畅行而瘀,恶露不得排出。

(三)气血虚弱

素体脾虚,化源不足,复因产时失血过多,无余可下。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本病有虚有实。辨证重在辨恶露色、质和腹痛性质。若恶露紫黯,挟有血块,腹冷痛,拒按,触之有块者,属寒凝血瘀证;若恶露色质正常,挟有瘀块,小腹胀甚于痛者,属气滞血瘀证;若恶露量少或不下,色淡,面色苍白或淡黄,头晕,心悸,舌滋,脉虚细者,属气血虚弱证。

(二)论治要点

本病在治疗上首先分清虚、实、寒、热。寒者宜温,虚者宜补,瘀者宜通,气滞者宜疏理,但总以活血化瘀为主法。

因寒凝者,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方用起枕散,药用当归、赤芍、川芎、肉桂、延胡索、丹皮、生蒲黄、五灵脂、没药、白芷,或用生化汤,药用倍加桃仁,合失笑散以行瘀生新;因气滞者,宜理气解郁,活血化瘀,方用香艾芎归饮,药用香附、艾叶、川芎、当归、元胡,加乌药、桃仁、枳壳;若气血虚弱者,当益气养血,方用圣愈汤。(见月经病),但是病在产后,即使气滞或血瘀,用药亦应攻中带补,药应选用活血而不破血,温阳而不伤阴,行气而不破气的药物,还宜适当佐入益气养血之品以顾护产妇的正气。

(三)常见证治

1.寒凝血瘀:

证候:胞衣娩出后,阴道无余血浊液排出或所下甚少,其色紫暗,挟有血块,小腹疼痛而有冷感,按之加重,得热稍减,触之有块,面色青白,肢冷畏寒,舌质紫黯,苔薄白,脉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方例:起枕散。(《济阴纲目》)

2.气滞血瘀证:

证候:胞衣娩出后,阴道无余血浊液排出,或排出甚少,或时下时止,色正常,或挟有血块,小腹胀甚于痛,胸胁胀痛,精神抑郁,脉弦涩。

治法:行气解郁,活血化瘀。

方例;香艾芎归饮(《中医妇科治疗学》)加乌药、枳壳、桃仁。

3.气血虚弱

证候:产后恶露量少或不下,色淡,面色苍白或淡黄,头晕耳鸣,心悸,气短神疲,舌淡白,脉虚细。

治法:益气养血。

方例:圣愈汤。(《兰室秘藏》)

(四)临证权变

若胞宫内余血浊液停留不下,除有小腹疼痛及其他症状外,还可因瘀血蓄结胞宫,久结成癥;或血逆上冲而头晕目眩,恶心呕吐,甚则昏厥,可按产后血晕处理;若瘀血流注于经络、关节而肢节痠痛、麻木重著者,参见产后身痛治疗;若瘀血不去,血室正开,邪毒乘虚直犯阴中胞宫与瘀血相结而发热,甚而邪毒入营及血,内陷心包,甚或昏迷者,可参见产后发热,治宜清营开窍,此症情险恶,需及时抢救;若气血虚弱兼有气乏血阻而致恶露量少不能尽下,证见小腹乍痛乍止,痛亦不甚者,治当益气养血,化瘀止痛。可于圣愈汤加炮姜、炒灵脂、蒲黄行瘀止痛;若阴虚内热恶露不行,证见颧红,盗汗,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者,治宜养阴清热、活血化瘀,药用生地、丹皮、丹参、豆卷、茺蔚子、茯苓、桃仁、山楂、栀子、泽兰、琥珀投之即效。

〔调护〕

(1)产后注意保暖,避免受寒,下腹部可作热敷,以温通气血。

(2)保持心情舒畅,防止情志刺激。

(3)饮食宜清淡而有营养,忌食生冷或辛辣、酸涩、油腻不易消化食物。

(4)注意外阴部清洁。

〔应用例案〕

许XX,28岁,已婚,农民。患者于1960年夏季,产后四天时,暑天贪凉,晚间未盖好腹部,以致感受风寒,翌晨小腹冷痛,痛势剧烈,恶露骤止,腰痠肢软,头眩目花,家人抬来门诊。

初诊:8月15日。产后感寒,头痛畏寒,胸闷腰痠,恶露阻滞,腹痛殊甚,脉象细迟而涩,舌苔薄白。证属寒邪侵袭,瘀滞内留。治拟温宫祛瘀。

炒荆防各4.5克 炮姜4.5克 焦楂炭9克 生蒲黄9克 五灵脂9克(包) 川茸4.5克 当归9克 川牛膝9克 大熟地9克 制香附9克 乌药9克

二诊:8月17日。服药后头眩腹痛略瘥,感腰痠不舒,肢节疼痛。治拟固肾养血,健脾温络。

防风己各6克 陈艾6克 当归9克 熟地9克 白术6克 茯苓9克 陈皮6克 杜仲9克 续断9克 狗脊9克 牛膝9克

三诊:8月19日。经调治后,腹痛停止,恶露亦行,惟量不多,腰痠肢软,精神疲惫,脉象细迟,舌淡苔薄。治拟养血温中,祛瘀生新。

当归9克 炮姜2.4克 炒川芎4.5克 牛膝9克 制香附9克 杜仲9克 续断9克 白术6克 炒枳壳4.5克 白芍6克 陈皮6克

上方服二剂后,恶露正常,诸恙次第就愈。(《朱小南妇科经验选》)

:本例为产后四时,突受寒冷,发生腹痛,同时恶露遇寒则凝,排出乏力,而为瘀血,故腹痛剧而恶露停止。治疗当温宫祛寒,活血化瘀。初诊时因有头痛怕冷,用荆芥、防风去风寒,解除外感;用当归、川芎、蒲黄、牛膝等活血祛瘀,炮姜温经暖宫,香附、乌药行气止痛。行气药能协助活血,盖气行则血行。寒邪祛除,气血流畅,瘀滞排出,疼痛自止。二诊时头已不痛,仅感眩晕,腹痛瘥而腰痠甚,肝肾虚亏,因此以调补肝肾为主,仲、断、狗脊补养肝肾,术、陈、苓健脾以充气血之源,防风、防己等祛风邪,陈艾暖宫,熟地补血,归、膝活血排除瘀滞。三诊时腹痛止而恶露亦来,惟量不多,仍用药养血健脾,酌加炮姜、川芎温宫祛瘀之品,证遂痊愈。

〔简便验方〕

1.益母草30克,赤砂糖1〜2匙,煎汤服。

2.少腹冷痛者,用生姜5片,煎汤,酒送服(以上均见成都中医学院妇科教研室《中医妇科学》)

3.产后恶露不下,伴有腹痛者,用蒲黄6克、五灵脂6克,益母草9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或按上方比例加倍研末,每服9克,每日1〜2次。(《刘奉五妇科经验》)

〔文献摘录〕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产后恶露不下,有因风冷相干,气滞血凝而不行者,必腹中胀痛;有因产时去血太多,无血不行者,面色必黄白,腹必不痛,以此辨之。”

《沈氏女科辑要笺正》:“产后无瘀,本非概可攻破之症,苟其体质素薄,血液不充,即使恶露无多,而腹无胀痛之苦者,即不当投破血之药。如囿于俗见,则砻糠榨油,势必损伤冲任,崩脱变象,更是可虞。惟有瘀滞不行之确征者,则桃仁、玄胡、归尾、乌药、青皮等行滞导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