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六、肱骨外髁骨折

六、肱骨外髁骨折

肱骨外髁骨折又名臑骨下端外岐骨折,亦称肱骨小头骨骺分离。骨折远端往往包括外上髁、肱骨小头骨骺,部分滑车骨骺及干骺端的骨质(图5—24)。多发生于5〜10岁的儿童。

〔病因病机〕

多为间接暴力所致。因受伤时前臂伸肌腱的收缩力的大小不同,肘关节在跌倒时位置不同,以及前臂的旋转方向不同而骨折远端的移位亦就有异。在肘关节伸直情况下过度外展,桡骨小头撞击肱骨小头而产生骨折,骨折远端常向上、外、后方移位,肘关节在内收位受伤时骨折远端向下前方移位,又因肌肉收缩,牵拉骨折块发生旋转和翻转,有的甚至达180°,根据骨折移位情况,可分为三型:

1.无移位型:骨折线仅有为一裂隙,骨折面接触好。

2.轻度移位型:骨折块轻度外移,无旋转畸形。

3.旋转移位型:骨折后,由前臂传导来的暴力未减,骨折块被桡骨小头的压挤及附着于肱骨外髁后、外侧的桡侧伸腕长、短肌和伸指总肌的牵拉,使骨折段发生矢状面和冠状面的严重旋转移位,骨折块在冠状面上向外旋转可达90°〜180°。

直接暴力所致,肱骨外髁骨折,如跌倒时,肘关节屈曲,肩关节内收位,肘后、外侧着地,暴力由后向前撞击肱骨外髁而发生骨折。骨折块前移,同时受前臂伸肌群的牵拉而沿矢状轴向外翻转骨折,此型骨折较为少见。

〔诊断〕

肱骨外髁骨折的患者,肘关节呈半伸直位。肘部肿胀,在受伤早期可见到肿胀局限在肘关节外侧,局部触痛,有移位骨折者可轻度肘外翻,肘外侧可摸到活动的骨折块以及骨擦音,肘伸屈或外展活动疼痛加剧。骨折块一般比外上髁大。X线检查,有助了解骨折的移位和分型。

〔治疗〕

肱骨外髁骨折为关节内骨折,要求解剖对位,否则会影响肘关节功能。骨折的复位时间愈早愈好,历时愈久,骨折周围血肿→机化→粘连,给骨折整复将带来一定困难。无移位肱骨外髁骨折,可用石膏托肘关节屈曲90°固定,早期作空手握拳,耸臂功能锻炼,2〜3周后,视骨折稳定,可解除石膏外固定,外洗舒筋活络骨洗剂,行肘关节伸、屈功能锻炼。

1.手法整复:

(1)单纯向外移位之轻型骨折:在无麻醉下,术者一人整复。以患肢右侧为例,术者右手握住患肢腕背侧,将前臂旋后关节屈曲130〜150°,左手拇、食指抵住骨块的外后部将骨折块向内上挤压,同时右手在牵引下将肘关节外展、内收前臂,使两骨折端相互对位吻合,整复后,左手拇、食指捏住骨折块,余指环扣肘内侧,以肋助拇、食指加固骨折部,右手作轻度的伸屈肘关节数次,使骨折稳定(图5—25)。

(2)旋转移位型骨折:术者用左手拇指先将骨折块向肘后方按压,使骨折块推向肘后,右手在牵引下将肘屈曲并外展外旋前臂,左手拇食指叩住骨折块的外上端,由外下方推向外上方挤按,矫正骨块旋转的同时,将骨块向前、内侧挤压,将骨块复位吻合,整复后,再按轻度移位型稳定法固定骨折(图5—26)。

(3)针拨整复法:若手法复位不成功,可采用针拨法,在严格无菌操作下,摸住外髁滑车端(可配合X线透视下定位),用细克氏针刺入将滑车端顶入肘外侧间隙内的近段骨折面处,将肱骨外上髁端向外翘起:再用手指将外上髁向上翻转复位(图5—27),复位成功后,再按轻度型骨折处理。也可行闭合克氏针内固定,针尾留于皮外,石膏托肘屈90°位固定。

2.固定:可参照肱骨髁上骨折固定法。即在骨折复位满意后,外敷消肿膏敷料,缠上绷带2〜3周,用肱骨髁上夹板、纸垫进行固定。外侧板下端固定以有缺口的梯型垫,放置时缺口对准骨折块,内侧板以塔形垫压于髁上部(图5—28)。在固定过程中,不应放松对骨折块的挤压。布带捆好后透视复査,只要骨折面相对即可。

3.功能锻炼:早期以空手握拳,耸肩为主,中期在早期的基础上,做小云手练习骨折达纤维愈合,可适当做肘关节半伸曲活动,但活动度不宜过大,后期骨折已骨性愈合,应加强肘关节的伸屈活动,并配合肘关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