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一、骨盆骨折

一、骨盆骨折

骨盆又称盆骨或盆骨环,系由骶、尾、髂、耻、坐骨连结形成一完整的骨环,整个骨盆形如盖又名盖骨。尾骶骨又称尻骨,坐骨又称髓骨,耻骨又称交骨。各骨借骶髂关节及耻骨联合彼此连接。幼年时各骨间借软骨连接,16岁以后相互融合,髋向在髂耻、坐之骨交界处,与股骨头构成髋关节。骨盆有保护盆腔内脏,成为躯干与下肢的桥梁,有传导躯干重力到下肢,下肢的震荡传达脊柱的作用。骨盆有负重的主弓和副弓各两个,站立时重力线经骶髂关节至两侧髂关节称为骶般弓,即主弓。另外两个副弓起约束作用,重力线经骶髂关节至两侧坐骨结节称为骶坐弓,即副弓。副弓比较薄弱容易发生骨折,主弓有骨折时副弓大多同时有骨折。骨盆周围除骨隆起部位,如坐骨结节、耻骨联合及髂前上棘等处外周围肌肉较多,血液供应丰富,骨折后易于愈合。

〔病因病机〕

骨盆骨折常见的原因是:骨盆环受到侧或前后方的挤压,如车压、房塌或其他重物撞击等。挤压引起骨盆骨折多发生在薄弱的耻骨支,也可以累及其他部位;肌肉强烈收缩造成骨盆边缘部撕脱性骨折;直接暴力冲击,如向后跌倒可引起骶骨骨折,可常发生尾骨脱位。

1.骨盆环保持完整的骨折:如骶前上下棘和坐骨结节撕脱骨折,髂骨翼骨折,一侧耻骨骨折、骶骨骨折和尾骨骨折,这种骨折对骨盆的持重功能无大影响。

2.骨盆环断裂骨折:可发生于单处或多处。如耻骨上下支单侧骨折并耻骨联合分离(图5—56)或耻骨联合分离并一侧骶髂关节脱位或(图5-57)两侧耻骨上下支骨折(图5-58)或髂骨骨折并耻骨联合分离(图5—59),这种骨折下来的折块处于游离状态,移位大而不稳定,影响骨盆持重,且骨折片常造成盆腔内脏或局部神经的压迫等。

〔诊断〕

骨盆骨折除局部疼痛、肿胀、皮下瘀斑、下肢活动和翻身困难外,因盆腔血管丰管可造成大量出血而出现休克。一般检查可出现挤压试验阳性,尚可能有下肢缩短畸形。如骶尾骨骨折,肛门指诊可有压痛并可触到移位的骨折片。X线片检查,可以明确诊断,但必须包括整个骨盆和两侧髋关节拍摄,如考虑骶尾骨骨折或脱位,还必须摄侧位片。

有腹膜后血肿时,可有腹胀、腹痛、腹肌痉挛、压痛、反跳痛等腹膜刺激症状,须注意与肠管破裂和腹膜炎的鉴别。

骨盆骨折时,骨折端可能刺破膀胱,引起腹膜炎、腹外盆腔炎等;耻骨支骨折,易损伤尿道,两者都可发生尿痛、血尿、排尿困难、尿失禁等。

骨盆骨折还有可能损伤直肠,引起直肠周围感染,发生腹膜炎,以及神经受压迫而引起麻痹等,也应加以注意。

〔治疗〕

应注意全身的情况,如有休克或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应首先处理。

1.骨盆边缘骨折:骨盆环边缘骨折而骨盆环保持完整,骨折无移位或移位不明显者,可以卧床2〜3周,即可起床下地练功。但要注意相应的体位:发生在髋前上、下棘的骨折,可取屈髋屈膝位,坐骨结撕脱骨折可取伸膝位。

2.骨盆环骨折:骨盆环骨折,如发生于一侧或两侧耻骨升支和降支,闲孔附近的骨折,耻骨联合轻度分离等,一般移位不明显,可取屈髋卧床体位休息3周,即可下床练功。若骨盆环两处中断,游离段发生移位或并耻骨联合分离,骶髂关节脱位等骨折严重,骨环解体,易发生并发症,治疗较为复杂,较常见的有:

(1)双侧耻骨上下支骨折:由于腹肌的牵拉,使游离骨折段向上、向后移位。复位的方法是患者仰卧,助手站在患者头侧双手分别扳住患者双腋窝向上拔,术者同时双手扣住游离骨用力向下扳压捺正,术后触骨折处平整即已复位。术者再用力两手对挤髂骨,使骨折端互相嵌插,助手用多头布带外包扎固定,或用帆布兜带悬吊骨盆4〜6周,即可下地练功。

(2)单侧耻骨上下支骨折并耻骨联合分离:复位手法与上述基本相同。

(3)单侧耻骨上下支骨折并骶髂关节脱位:复位的手法是助手仍扳住两腋窝向上拔伸,还需一助手在患肢相对拔伸下肢,术者轻推患侧髂骨向外以解除嵌插,利于复位;再向下推按髂骨嵴,有时可听到“喀嚓”声,触摸骨折处无凹凸畸形,用多头布带或骨盆兜夹板包扎固定,同时做患侧下肢皮牵(4〜6公斤),垫高床尾,早期做股四头肌和踝关节活动,4〜6周去掉皮牵,卧床做屈髋膝关节活动,6周以后,考虑下床活动。

(4)耻骨联合分离并骶髂关节脱位以及髂骨骨折并耻骨联合分离:复位的手法与单侧耻骨上下支骨折合并骶髂关节脱位基本相同。

3.功能锻炼:通过肌肉的舒缩、上下关节的活动,有利于血液循环、消肿,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所以一般骨盆骨折后第一周可做局部肌肉的舒缩活动,第二周做关节活动,第三周可下床扶拐慢走。对有移位的,因影响负重,应相应推迟一周练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