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一、气

一、气

(一)气的基本概念

气,在古代是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认识。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认为:气是物质世界的本源,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包括人的生命活动,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所产生。如《周易•系辞》说:“天地氤氲,万物化生”。《庄子外篇·知北遊》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当这种观点被引进医学领域就逐渐形成了中医学中气的基本概念。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此是说: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形体构成,是以“气”为其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故《医门法律·卷一》说:“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

气具有很强的活力,不断运动的特性,对人体生命活动具有推动和温煦的作用,因而中医学中以气的运动变化来阐释人体的生命活动。

(二)气的生成

人体的气,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二是水谷所化生的精气,三是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先天之气藏于肾,为肾精所化;水谷之精气,依赖脾胃运化水谷而化生,自然界的清气则由肺司呼吸而摄入,此三者相互结合,而构成人体之气。因而从气的生成看,除与先天禀赋,后天饮食营养,以及自然环境等状况有关外,与肾、脾、胃、肺等脏腑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这些脏腑的生理功能正常,则人体的气才能充沛;反之,这些脏腑的功能异常,则可影响气的生成。

在气的生成过程中,脾胃运化功能尤为重要。因脾胃所化生的水谷之精气,不仅是人体之气的主要成分,而且,先天之精气,亦需水谷精气的濡养,才可充盈;肺需依赖水谷精气的充养,方可主气而司呼吸,吸入清气。故《灵枢·营卫生会》说:“人受气于谷”。

(三)气的生理功能

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五个方面:

(1) 推动作用 气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血的生成与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均起着激发与推动作用。若气的这种作用减弱,则生长发育能力减弱,脏腑功能衰退,或出现血行不利,水湿停聚的病变。

(2)温煦作用 气属阳,对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以及血与津液,都具有温煦作用,故《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若气的温煦作用失常,可出现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脘腹冷痛,寒凝血瘀等症状。

(3) 防御作用 气有卫护肌表,防御外邪的作用。《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若气的防御作用减弱,则抗病力下降,机体易受邪气的侵袭。

(4)固摄作用 气的固摄作用,是说气对血、津液等具有控制、统摄的作用。气固摄血,可使其行于脉中而不外逸;固摄汗液、尿液,使其有节制的排泄;固摄精液,使其不无故外泄。若气的固摄作用减弱,可出现气不摄血、气不摄津、气不固精等证候。

(5) 气化作用 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的说,是指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例如气、血、津液的生成,都需要由饮食物转化为水谷之精气,然后再化生成精、气、血、津液等;津液经过代谢,转化成汗与尿液等,都是气化作用的具体表现。如气化功能失常,则能影响到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影响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汗液、尿液和粪便等的排泄,从而形成各种病变。

气的五个功能,密切配合,相互为用,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四)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

气的运动,称作“气机”。气运动的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它贯穿于生命过程的始终。若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止息,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止。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通过脏腑的生理活动表现出来的。例如: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为升降之枢纽。再如:肺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其呼气是出,吸气为入,宣发为升,清肃为降。所以无论是每个脏腑的功能活动,还是五脏六腑的相互作用,实质上都是气升降出入运动的具体体现。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的相对平衡,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动。升降出入平衡失调,就会影响五脏六腑的协调统一而发生种种病变。如气的运行阻滞,称为“气滞”;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称为“气逆”;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称为“气陷”;气不能内守而外逸,称为“气脱”等等,均为气升降出入紊乱所产生的病变。

(五)气的分类

人体的气,由于其组成、分布和功能特点的不同,有着不同的名称。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元气

元气,又称“原气”、“真气”。是人体诸气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来源于肾,为先天之精所化,又赖后天水谷精气的滋养和补充。故《灵枢·刺节真邪》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元气通过三焦分布全身,内而脏腑,外而肤腠,无处不达。元气具有激发和推动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作用。因而,元气充沛,则脏腑功能旺盛,身体就强健而少病;若元气不足,则脏腑功能低下,身体虚弱而多病。

2.宗气

宗气,又称“大气”,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气结合而成。宗气聚积于胸中,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故《灵枢·邪客》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其意思说:虚里微动,是胃气之常象;虚里大动应衣,是中虚之危候。说明宗气与心之搏动有关,具有贯心脉行血的作用,故临床上常可在“虚里”处,来测知宗气的盛衰。

3.营气

营气,是与血共行于脉中之气。营气由脾胃运化之水谷精微所化生,分布于脉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而营运周身。故《素问·痹论》说:“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

营气的主要功能是化生血液与营养全身。《灵枢·邪客》说:“荣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营(读环)四末,内注五脏六腑”。就是对营气这一功能的概括。

由于营行脉中,随血运行,营养全身,与血关系极为密切,故营血常相提并论。

4.卫气

卫气,是人体阳气的一部分,由肾中先天之精所化,又经中焦水谷精气充养,再经肺之宣发而敷布周身,故有卫气“根源于下焦,滋养于中焦,开发于上焦”的说法。卫气行于脉外,其性“慓疾滑利”,运行于皮肤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卫气的功能有三个方面:一是护卫肌表,防御外邪。二是温煦脏腑,润泽皮毛。三是司汗孔开合。故《灵枢·本藏》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润柔,腠理致密矣”。

营气和卫气,都以水谷精气为其主要来源,但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主内守而属阴,卫主卫外而属阳,二者必须协调,不失其常,才能维持正常的腠理开合,以抗御外邪。如若营卫不和,则腠理开合失调,而抗御外邪的能力减弱。

人体之气,除以上四种外,还有“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这些气均为元气所派生,元气分布于某一脏腑或某一经络,即成为某一脏腑或某一经络之气。它是构成各脏腑、经络的基本物质,又是推动和维持各脏腑经络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