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第六节 十二经筋

第六节 十二经筋

一、概述

前以提及,经筋是十二经脉的延续,是十二经脉分布于筋肉的部分,所以称为经筋。经筋也有相应的十二个系统,即手足三阴三阳经筋。由于经筋是分布于筋肉之中的,主司筋肉的运动,所以经筋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筋肉的运动,其病变也反映为筋肉的病变。而筋肉的运动又控制着骨骼、关节、肢体的屈伸,因此,说经筋是“主束骨而利机关”《素问·痿论》。

经筋分布的特点是:其循行部位不完全与十二经脉一致。经筋循行于人体浅层,不入内脏。经筋均起于四肢末端,并分布于四肢关节(包括肩、髀关节)、头面、胸腹、肌表。经筋有汇聚之处:如足三阳经筋,起于足趾,行于下肢外侧,上达于头面部;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行于下肢内侧,上达于胸腹背;足三阴经筋和足阳明经筋还汇聚于阴器(小腹部);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行于上肢外侧,上达于头面部;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行于上肢内侧,达于胸腹。前面已经讲过,经筋是一个系统,而不是一条,因此一个系统的经筋可分布于多处肌肉关节之中。脏象学说指出:肝主筋。而肝主筋是通过足厥阴经筋对诸系统经筋的联络实现的(“足厥阴之筋”“络诸筋”——《灵枢•经筋》)。从上述十二经筋分布来看,经筋是遍布于头面、胸腹、四肢,即周身。同时,足三阴三阳经筋交接于足趾;手三阴三阳交接于手指;手足三阳交接于头面;手足三阴交接于胸腹。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十二经筋的整体系统。所以,有些经筋的病变(如强直、抽搐等)往往是全身性的。

经筋的病变,主要表现筋肉的痉挛拘急、疼痛和痿废弛缓。十二经筋在治疗上的意义是扩大了十二经脉上的俞穴治疗范围。足阳明胃经循于下肢、胸腹、面部,但该经所属的梁丘、阴市、足三里等穴,却能治疗腰痛,是由于足阳明经筋亦循行于腰背。

二、十二经筋的循行部位

(一)足太阳经筋

足太阳经筋,起于足小趾,向上结于外踝,斜上结于膝部,在下者沿外踝结于足跟,向上沿跟腱结于腘部。其分支结于小腿肚(腨外),上向腘内侧,与腘部另支合并上行结于臀部,向上挟脊到达项部;分支入结于舌根;直行者结于枕骨,上行至头顶,从额部下,结于鼻;分支形成“目上网”(一作“目上纲”,即上睑),向下结于鼻旁;背部的分支从腋后外侧结于肩髃;一支进入腋下,向上出缺盆,上方结于耳后乳突(完骨);又有分支从缺盆出,斜上结于鼻旁。(图31)

(二)足少阳经筋

足少阳经筋,起于第四趾,向上结于外踝,上行沿胫外侧缘,结于膝外侧;其分支另起于腓骨部,上走大腿外侧,前边结于“伏兔”,后边结于骶部。直行者,经季胁,上走腋前缘,系于胸侧和乳部,结于缺盆。直行者,上出腋部,通过缺盆,行于太阳经筋的前方,沿耳后,上额角,交会于头顶,向下走向下颌,上结于鼻旁;分支结于目外眦,成“外维”。(图32)

(三)足阳明经筋

足阳明经筋,起于第二、三、四趾,结于足背,斜向外上盖于腓骨,上结于膝外侧,直上结于髀枢(大转子部),向上沿胁肋,连属脊椎。直行者,上沿胫骨,结于膝部;分支结于腓骨部,并合足少阳的经筋;直行者,沿伏兔向上,结于股骨前,聚集于阴部,向上分布于腹部,结于缺盆,上颈部,挟口旁,会合于鼻旁,下方结于鼻部,上方合于足太阳经筋一一太阳为“目上网”(上睑),阳明为“目下网”(下睑)。其分支从面颊结于耳前。(图33)

(四)足太阴经筋

足太阴经筋,起于足大趾内侧端,向上结于内踝;直行者,络于膝内辅骨(胫骨内踝部),向上沿大腿内侧,结于股骨前,聚集于阴部,上向腹部,结于脐,沿腹内,结于肋骨,散布于胸中;其在里的,附着于脊椎。(图34)

(五)足少阴经筋

足少阴经筋,起于足小趾的下边,同足太阴经筋并斜行内踝下方,结于足跟,与足太阳经筋会合,向上结于胫骨内踝下,同足太阴经筋一起向上,沿大腿内侧,结于阴部,沿脊里,挟膂,向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经筋会合。(图35)

(六)足厥阴经筋

足厥阴经筋,起于足大趾上边,向上结于内踝之前,沿胫骨向上结于胫骨内踝之下,向上沿大腿内侧,结于阴部,联络各经筋。(图36)

(七)手太阳经筋

手太阳经筋,起于手小指上边,结于腕背,向上沿前臂内侧缘,结于肘内锐骨(肱骨内上踝)的后面,进入并结于腋下,其分支向后走腋后侧缘,向上绕肩胛,沿颈旁出走足太阳经筋的前方,结于耳后乳突;分支进入耳中;直行者,出耳上,向下结于下颌,上方连属目外眦;还有一条支筋从颌部分出,上下颌角部,沿耳前,连属目外眦,上额,结于额角。(图37)

(八)手少阳经筋

手少阳经筋,起于手无名指末端,结于腕背,向上沿前臂结于肘部,上绕上臂外侧缘上肩,走向颈部,合于手太阳经筋。其分支当下颌角处进入,联系舌根;另一支从下颌角上行,沿耳前,连属目外眦,上经额部,结于额角。(图38)

(九)手阳明经筋

手阳明经筋,起于食指末端,结于腕背,向上沿前臂结于肘外侧,上经上臂外侧,结于肩髃;其分支,绕肩胛,挟脊旁;直行者,从肩髃部上颈;分支上面颊,结于鼻旁;直行的上出手太阳经筋的前方,上额角,络头部,下向对侧下颌。(图39)

(十)手太阴经筋

手太阴经筋,起于手大拇指上,沿指上行,结于鱼际后,行于寸口动脉外侧,上沿前臂,结于肘中;再向上沿上臂内侧,进入腋下,出缺盆,结于肩髃前方,上面结于缺盆,下面结于胸里,分散通过膈部,会合于膈下,到达季胁。(图40)

(十一)手厥阴经筋

手厥阴经筋,起于手中指,与手太阴经筋并行,结于肘内侧,上经上臂内侧,结于腋下,向下散布于胁肋的前后。其分支进人腋内,散布于胸中,结于膈。(图41)

(十二)手少阴经筋

手少阴经筋,起于手小指内侧,结于腕后锐骨(豆骨),向上结于肘内侧,再向上进入腋内,交手太阴经筋,行于乳里,结于胸中,沿膈向下,系于脐部。(图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