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第七节 皮部

第七节 皮部

皮部是十二经脉系统分布于体表的部分,简单地说,皮部就是十二经脉系统的皮表部,也是十二经脉系统最外围的部分。《素问·皮部论》说:“皮者,脉之部也”。就是说十二经脉及其络脉,在皮表各有相应分布区域。由于经脉有十二,全身皮表就有十二个相应的区域,称十二皮部。所以,《素问•皮部论》说:“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关于十二皮部在体表的部位,尚未见到古代文献的明确记载。现转引《中医基础理论详解》一书中示意图做为参考。(图43、44)

一、十二皮部在生理病理上的意义

(1)防御外邪 外邪侵犯人体,首先经过皮毛,而后是络脉、经脉,直至腑脏。所以,十二经皮表之部——十二皮部,就成了防御外邪的第一道屏障。如果皮部功能(卫气)衰弱,邪气就易于侵犯皮部,并进而深入经脉、脏腑而发病。所以,《素问·皮部论》说:“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不与”即“不用”,即皮部功能失常,防卫机能减退,邪气就易于侵入。又如:“汗出当风”是皮部卫外不固,风邪乘虚而入。

(2)脏腑经络气血盛衰反映于皮表的通道 中医学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是说内在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必在外表有所反映。而这种反映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呢?这一途径之中,就包括经脉所属的皮部。皮部是经络系统最外围的达于体表的部分。这样,脏腑就通过经脉、络脉,以及皮部,使体表和脏腑之间建立了直接联系。所以,脏腑气化活动及其精气盛衰变化,就可通过十二经脉、皮部反映于体表。因此,可以从人体外表的变化(如望面、望舌及体表寒热等),揣知脏腑的功能状况。如《灵枢•经脉》说:足阳明胃经“气盛则身以前皆热”,“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慄”。因为足阳明胃经经脉行于身前,其皮部在身即在身前皮表。又如《素问·刺热篇》说:“脾热病者鼻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等等。这些都是脏腑、经络病变在体表皮部的反映。由此可知,中医学的“藏”与“象”的必然联系,“有诸内,必形诸外”,以及“以外知内”等等观点和原则,是有其经络系统的实在依据的。

(3)充养皮毛 脏腑精气通过经脉而至于皮部,从而达到营养皮毛的作用。所以,皮毛的润泽与枯槁,皮毛的生长状态,亦间接地反映了脏腑精气的盛衰。

二、十二皮部在治疗上的意义

十二皮部的存在,及其与经络、脏腑的联系,是某些外治法的依据。外治法是在皮表施以药物或针刺(毛刺等)、按摩等达到治疗局部或体内脏腑病变的目的。如薰、洗、浴、敷贴等外治法,就是将药物直接作用于皮表,通过皮部、经络而使药力达于病所。外治法,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成为中医临床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