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第三节 问诊

第三节 问诊

问诊,就是询问病情,询问与病情有关的情况的诊察方法。问诊在诊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诸如病人体质、禀赋、发病时间、发病原因、发病经过,及既往曾经患何病(既往病史),起居环境、五味偏嗜等与疾病有关的情况,只能通过问诊才能了解。这些有关病情资料也是其它诊法(望、闻、切)所难以获得的。因此,历代医家都把问诊放在第一位。《内经》就很重视问诊,并批评一些医生不进行问诊,只靠脉诊看病,故弄玄虚,是医生四大过失之一。如《素问•征四失论》说:“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此治之四失也”。明•张景岳很重视问诊在临证中的地位,他把问诊内容概括为“十问”,并指出:“十问者,乃诊治之要领,临证之首务也。明此十问则六变具存而万病形情俱在吾目中矣”(《景岳全书•传忠录》)。明•李中梓则指明应“先问后诊"(《诊家正眼•先问明然后诊脉》),清•陈修园强调“问证是医家第一要事”(《医学实在易•问证》)。因此,任何只重脉诊,以脉定病的做法都是片面的。

问诊,应首先询问病人最感痛苦的症状,即主要病痛。有时病人罗列一大堆病痛,自己分不清哪一病痛突出。此时,医生应结合已掌握的病情资料,对比分析,然后找出病人主要症状,再围绕与这一主症相关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方面进行有目的询问,方能在纷乱的病症中,不被困扰。

在完成围绕主症的问诊之后,再以比较重要的症状为基础,进行询问。这样,还可发现不被病人重视、但可能是病人关键性的证候。就是说,既要抓住重点,又要了解一般。不抓住重点,就抓不住疾病的辨证关键,会造成辨证时无所适从;不了解一般,又会遗漏病情。

问诊的对象是患者本人或其陪诊者,医生问诊时要注意提醒患者围绕主证回答,患者有时在回答医生问话时,漫无边际,这时医生应抓住辨证要点、用通俗的语言询问,即围绕与本病有关的主要方面询问,以免患者“离题”太远。

由于疾病多种多样,病情千变万化,同时,疾病又有内、外、妇、儿、骨伤等不同,所以,问诊内容涉及范围十分广泛,而且每一科有每一科问诊的特点,每一证候又有自己的问诊重点,因此,问诊的内容难以用文字来全面概括。本节介绍的问诊内容是依据明•张景岳“十问歌”为基础,编写而成,做为临证问诊的纲领,临证时应结合各科及病证特点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