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二) 问汗

(二) 问汗

问汗是问病人有汗无汗,以及汗出时间、汗出多少、汗出部位,及汗出时伴有的症状等。汗为阴血津液所化。汗出机理有二:一者因为阳热之气有向上、向外的特性,所以,在阳热亢盛时,即可蒸化阴津外越而为汗,即阴随阳走;一者因卫阳不足,卫外不固,而使阴津外越而为汗,或阴虚不能敛阳,或阴盛格阳,阳气外越,津随阳去为汗。

人在炎暑之际,皮腠疏松,同时由于阳热亢盛外发;或劳作,阳气受到扰动而外发,均能迫津外泄而汗出;人在寒凉之时,皮腠固闭,阳气内藏,因而无汗,或少汗,均属正常生理状态。

但在疾病过程中,有汗无汗都是两种不同的病变机制的反映。在外感伤寒病中,有汗为表虚(中风),或为正气祛邪外出之象;无汗为表实(伤寒)。在温病无汗为温病初起,邪闭卫阳之表实证;温病邪入营血而无汗,是热灼营血,津液不足,不能作汗。温病有汗,又有大汗、脱汗、战汗等。在内伤杂病,当汗而无汗,见于内燥伤阴,阴津不足之证;有汗,又有自汗(指醒时有汗)、盗汗等不同。内伤自汗,多为气虚、阳虚,肌表不固;盗汗多为阴虚内热。

1、自汗

自汗,是指不因劳动、天热、厚衣等因素而经常汗自出,称为自汗。原则上自汗应包括盗汗、大汗、战汗、头汗、手足汗、半身汗等内伤或外感所引起的汗自出在内。就是说,自汗包括的范围比较广泛,凡不因劳动、天热、厚衣、热饮食而引起的汗自出,均属自汗。但由于盗汗、大汗、战汗、头汗、手足汗、半身汗,各有其特殊的病证涵义,所以临床上一般多单称,而不混称为自汗。临床上习称之自汗,多指全身性、汗量不多者而言。这里所要讲的自汗,即属于这一方面。自汗在外感则见于伤寒病之中风;温病之风温(热)壅肺、暑伤津气、温热郁遏等。自汗在内伤则多见于气虚、阳虚之证,为卫阳不固,阴津不能内守而外达。气虚自汗,自汗常作,动则益甚,多兼见少气懒言、面色无华、怠惰嗜卧等症状。阳虚自汗,多兼见形寒肢冷、腹胀纳呆、便溏,或完谷不化、面色青白等寒象,阳虚自汗,又称为冷汗,多为脾肾阳衰。

2、盗汗

盗汗,又称“寝汗”,即睡而汗出,醒来即止。盗汗多属阴虚,阴虚则阳亢,阳亢则化热逼津外出而为汗。临床上多见于心肾阴虚之证。(详见脏腑辨证)。

3、大汗

大汗,即大量汗出,多见于外感,并兼见壮热、大渴等症。如伤寒之阳明经证及温病热邪入于气分。以及外感内伤之大汗出不止,最后导致亡阴亡阳之脱汗,又称绝汗,常表现为大汗淋漓、汗出如珠,或汗出如油等,为阴阳离决之危证,多属难救。

4、战汗

战汗,是战慄之后而汗出。战汗,一般只见于外感伤寒与温病之中。为邪正剧争,病变发展趋势的转折点。战汗之后,身凉脉静,诸证悉除,为正气胜邪,邪随汗出,病即先愈;若战汗之后身寒肢厥,脉微欲绝,神志不清,为正不胜邪、阳气已脱之危重证,亦有战汗之后,身热不除脉仍盛大有力,为正气尚盛,仍可再汗而解。

5、头汗

头汗,系指汗出仅限于头面部,而他处无汗。头汗一见于温病湿热郁蒸于上;一见于大病之后,或老年人气喘而头额汗出,多为气虚气不上奉于头,津液不固而汗出头面。若重病期间,突然头汗大出,多为虚阳上越欲脱之危象。

6、半身汗出

半身汗出,是汗出或身之左侧或身之右侧,或上半身或下半身。半身汗出,无论外感内伤均可出现。其病因,或气血亏虚,或痰湿痹阻经络,或营卫不调,导致半身腠理开合失司而为汗出或偏于左、右,或偏于上、下。壮年、老年之人汗出偏左或偏右,应防中风。

7、手足心汗

手足心汗,汗出少量者,或青少年汗足,无其他伴有症状者,不属病态;但若手足心汗过多,并伴有某些全身症状者,即属病态。临床上手足心汗常见于脾胃湿热、脾胃气虚、脾胃阴虚、心脾血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