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第四节 六经辨证

第四节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是用于外感风寒之邪在发病过程中的辨证分类方法。是伤寒病的辨证纲领。它按照伤寒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的病变特点,将其分为六类病证,并以阴阳为纲,将其概括为三阳、三阴两大类别。具体地说,六经病证是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的总称。它可以概括为三阳病和三阴病两大类。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为三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为三阴病。三阳病证以六腑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病变为基础。所以说,六经辨证实际上是以六经统括其所络属的脏腑,因而它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十二经病证,并以此来标示它们之间的传变规律。

六经病证从病变部位来划分,太阳病主表,阳明病主里,少阳病主半表半里,而三阴病统属于里。从病变的性质与邪正关系分,三阳病多热证、实证;三阴病多寒证、虚证。从传变规律来看,一般是由三阳传入三阴,由表入里,深入发展。

六经病证既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两经或三经病证合并出现,又可以由这一经传变为另一经病。其中,两经或三经的病证同时出现的叫“合病”。一经病证未罢,另一经证候又见,两经交并为病,有先后次第之不同的叫“并病”。由这一经传变为另一经病的叫做“传经”。

六经病证的治疗原则,概括地说三阳病重在祛邪,三阴病重在扶正。

因为六经辨证的内容将在《伤寒论讲解》中详细讲述,本节列表概括介绍如下:

六经辨证简表

病位 证候分析 病机 症状、体征
症状 舌象 脉象
太阳病 经证 太阳中风 足太阳膀胱经总六经而统营卫,为人体之藩篱主一身之表。风寒邪气侵袭太阳,卫外失司,出现太阳表证 风邪袭表,卫外不固,营阴外泄,营卫不和 发热恶风,自汗出,头痛 苔薄白 浮缓
太阳伤寒 寒邪袭表,腠理闭塞,卫阳被郁,营阴凝滞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 苔薄白 浮紧
腑证 太阳蓄水 表邪不解,循经入腑,膀胱气化不利,津液不布,水蓄膀胱 发热汗出,渴欲饮水,入水则吐,小便不利 苔白
太阳蓄血 表邪不解,化热入里,随经热邪结于下焦,热灼血瘀,瘀热互结,蓄于下焦 少腹急结或硬满,精神如狂或发狂,小便自利 舌紫暗或有瘀斑 沉涩
阳明病 经证(无形热盛) 阳明主里,邪入阳明,正邪相争 太阳表邪化热入里,邪气盛而正气不衰,正邪相争,里热弥漫 高热恶热,大汗出,口渴饮冷,面赤心烦 舌红苔黄燥 洪大而数
腑证(有形热结) 经证不解,高热大汗伤津,胃肠燥热,热邪入肠中糟粕炼结成实,燥屎内结,阻滞气机,腑气不通 身热,日晡潮热,汗出,大便秘结不下,腹满痛拒按,烦躁谵语 舌红苔黄燥,甚则起芒刺 沉实有力
少阳病 半表半里证 少阳为气机之枢纽,主半表半里。气血虚弱,邪气或由太阳病不解而内传;或直入少阳。正邪相争于半表半里,枢机不利,表里不和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神情嘿嘿,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 苔薄黄
太阴病 太阴虚寒证 太阴病或因三阳病误治损伤脾阳,或因脾阳素虚,寒邪直中而成。脾阳受损,运化失权,太阴虚寒,寒湿内停 腹满呕吐,饮食不振,腹泻时痛,喜温喜按,口不渴 舌淡苔白 或迟,或缓
少阴病 少阴寒化证 少阴心肾,为水火之脏,阴阳之根。病至少阴,心肾受损,或为阳虚阴盛,从阴化寒,而为少阴寒化证;或为阴虚火旺,从阳化热,而为少阴热化证 或因心肾阳虚,寒邪直中少阴;或因失治、误治,汗下太过,损伤心肾阳气,从阴化寒 恶寒倦卧,精神萎靡,四肢厥冷,下利清谷,渴喜热饮,小便清 舌淡,苔白 微细
少阴热化证 或因三阳邪热不解而耗损真阴;或素体阴虚,邪入少阴,从阳化热,热灼真阴。心肾阴虚,水不济火,心火独亢,心肾不交 心烦不得卧,口燥咽干,小便黄 舌红,少苔 细数
厥阴病 蛔厥证 厥阴为阴之尽,阳之始,阴中有阳。或因传经;或因直中;或因误治,邪气内陷,病至厥阴,气机紊乱,阴阳对峙,寒热错杂,蛔虫不安而上逆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呕吐蛔虫,或下利,四肢厥逆 苔黄而干 弦或沉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