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第三节 方剂的剂型及应用特点

第三节 方剂的剂型及应用特点

不同的剂型,作用和适应证均有所差异。因此,在临床上除必须在辨证立法的指导下决定处方外,还应根据病情的需要而选用不同的剂型。历代医药学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创制了多种剂型,而且不断发展,近年来各种新剂型又不断出现,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方便,而且疗效也随之而得到提高。

剂型种类虽多,大致可分为内服与外用两大类别,其中外用剂型将在“外治疗法”中介绍,本节仅择要介绍几种常用的内服剂型。

一、汤剂

汤剂是药物配伍组成方剂,加水煮成汤液饮服。汤剂的特点是吸收快,作用迅速,药物加减灵活,适用于病情较急者。古人所谓;“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即指出了汤剂的应用特点。

汤剂中所用药物,在古方多注明“呚咀”,是将药物切碎之意。至宋、金、元时代,多锉为粗末,近代则多用饮片,目的是在便于煎煮,使其更好地发挥药效。

汤剂是临床常用的主要剂型,历代医家对其煎服法很为重视。不同性质的药物,则采用不同的煎药法。凡发散取汗的药物,不宜久煎。味厚滋补的药物,宜微火久煮。介壳类或矿物药宜先煎。气味芳香不耐久煮的药物,宜后下。胶类药物如阿胶等,或不须煎煮的药物如芒硝等,要待其他药物煎成去渣后,加入药液中溶化。贵重而又体积小的药物如珍珠、牛黄等,宜研末冲服。犀角、羚羊等贵重而又难于煎出气味的药物,用水磨或锉粉调服。新鲜多汁的药物如鲜生地、甘蔗等,可以打汁冲服。砂泥多的药物如灶心土等,宜先用水煮,然后取其煎汁澄清,再以之煎其它药。煎药用水,前人说法较多,目前多用清洁的自来水或井水。用水量一般以30克药用水200~300毫升为宜。煎药器皿不宜用铁器,以免发生化学变化,产生副作用。一般用陶瓷砂锅。煎药火候有“武火”与“文火”之分。急火快煎为武火,小火慢煎为文火。煎药时一般多先用武火,煮沸后则改用文火。解表药、清热药、攻下药等宜武火急煎,以免药性挥发,降低药效。滋补药宜文火久煎,以使有效成份充分煎出。某些有毒药物亦应文火久煎,以减低其毒性。

二、散剂

散剂,是将药物研成细末调服。也有研成粗末,服用时加水煮沸取汁服的,称为“煮散”。散剂服法,有用茶汤、米饮或酒调服等,可根据病证的需要和药物的作用而定。散剂能直接对胃发生作用,吸收亦较快,多具发散之功,古人所谓“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即指出了散剂的应用特点。散剂的优点是服用方便,便于携带,节省药物,不易变质。

三、丸剂

丸剂,是将药物研细,用水泛、或炼蜜、或面糊、米糊制为丸,称为水丸、蜜丸、糊丸等。丸剂的应用,约有下列几种情况:一是长期虚弱疾患,宜于久服缓治者,可用丸剂,如六味地黄丸、肾气丸等。一是瘀血、癥瘕或积水等病,在难以用汤药猛攻时,可用丸剂缓缓治疗,如抵当丸、大黄䗪虫丸、舟车丸等。三是具有毒性的药物,不能入煎剂,可配成丸剂服用,如备急丸等。四是某些贵重、芳香挥发不宜久煎的药物如冰片、麝香等可作成丸剂,如至宝丹、苏合香丸等。总之,丸剂的特点是吸收缓慢,作用持续时间较长。古人所谓“丸者缓也”即指此而言。至于丸剂的大小,古代以实物为准,如黍米大、菉豆大、梧桐子大、兔屎大、龙眼大、弹子大等。亦有以药丸潮重或干重量计的,如每丸潮重或干重五分、一钱等。又有以方剂药物一料为准,分作五十或一百丸等。这些区别,可按各地使用习惯和便于计量服用为准。丸剂具有体积小,易携带、服用、保存等优点。

四、膏剂

膏剂,是将饮片再三煎熬,去渣,再用微火浓缩,加冰糖或蜂蜜收膏,可长期服用。某些滋补药多采用膏剂,故又称为“膏滋药”,如琼玉膏等。

五、丹剂

丹剂,没用固定剂型,有的属于散剂,如紫雪丹;有的属于丸剂,如至宝丹;有的属于锭剂,如玉枢丹等。

六、酒剂

酒剂,古称“酒醴”,后世称为“药酒”。是将药物浸入酒内,经过一定时间,滤出酒液饮用,或隔汤煎煮,然后去渣饮酒。常用于体虚补养、跌扑损伤、风湿痹痛等。阴虚火旺之体禁用。

七、药露

药露,多用新鲜芳香药物加热蒸馏成露。其气味清淡,芳洁无色,便于口服,有清热化湿之功。一般作为饮料,夏令尤为常用,如金银花露、蔷薇花露等。

八、锭剂、饼剂

锭剂,是将药物研成极细粉末,单独制成或用粘性浆液和匀制成不同形状的固体剂型。若制成饼状,则为饼剂。可以研末调服,或磨汁服。外用可磨汁涂敷患处。

除以上诸类剂型外,近世又多有发展,如糖浆剂、片剂、冲剂等,及注射用的针剂,均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因已为众所熟知,此不赘述。

复习思考题

1、何谓方剂?把药物配伍组成方剂有何意义?

2、方剂中的君、臣、佐、使药各有何作用?

3、举例说明药物配伍变化的临床意义。

4、何谓“七方”、何谓“十剂”?

5、汤剂、散剂、丸剂、膏剂的作用有何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