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光明中医函授大学顾问刘炳凡传略

刘炳凡,著名中医学家,首届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导师,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院学术顾问,湖南省首届白求恩奖章获得者。

1910年,刘炳凡出生于湖南省湘阴县的一个穷苦之家,父亲以篾工为生。家境虽贫寒,但其父深知读书的重要性,省吃俭用供刘炳凡读了七年书。

img

14岁的刘炳凡开始随父亲学工,但他求知若渴,每日边做工边读书。周围邻居都笑称他做“篾匠秀才”。

刘炳凡自小便认为:“至善至乐,莫过于救人一命。”于是立下了业医的志向。一次刘炳凡的母亲生病,家人辗转请到寄居当地的名医柳缙庭诊治,很快便治好了母亲的病。此事更坚定了刘炳凡学医的决心,经亲友的介绍引荐,柳缙庭考验了刘炳凡三个月后,破例免费收他为徒。

拜师时,柳缙庭要刘炳凡写一张“投师字”,内容是一个“诚”字。含义是:对医道要诚,终生只为此业,不论任何艰难风险,不得见异思迁;对学问要诚,触疑即询,遇惑即问,不得不懂装懂,浅尝辄止;对师傅要诚,业师乃孤单一个,年老力衰,若四体不用,须朝夕服侍,百年之后,要妥为安葬,立碑为记。就这样,在一片赤诚之心中,刘炳凡走上了岐黄之道,从此与中医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老师的指导下,他白天做工以维持家计,夜间庵中攻读,每隔七八天集中解疑一次。通过勤思苦读,执经问难,并遵师嘱采取一证一得的学与练,随师五年,学完了有关方药、脉法、医经以及临床各科近20部医著,阅历了许多疑难杂症,为以后的深造精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33年,刘炳凡在长沙东长街开业应诊,自题“仲山医社”,取其廉洁奉公之意。1934年滨湖大水,长沙灾民屯集,疾病丛生。目睹这悲惨的情景,他自动参加义务巡诊,不顾疲劳,早出晚归,奔走于难民营中。

在70年的医学生涯中,他始终坚持“临证不忘读书,读书不忘临证。”从不满足理论上的一知半解,临床上的一方一药之效,而是将读书与临证有机的结合起来,反复比较鉴别,分析归纳,从中探求真知。

img

刘老在长期的中医药医疗、科研、教学中,坚持以医济世,活人无算;以德泽业,惠人无穷。始终不渝地奉献丹心仁术,不倦地耕耘杏苑科圃。他主持开展天花、霍乱、麻疹、血吸虫病、肿瘤、糖尿病、老年病、脾胃病等急重病疑难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多次受到卫生部、省、市嘉奖,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授予湖南省科技之星称号并荣获湖南省首届白求恩奖章。

img  

刘老是光明中医教材《中医儿科学》的主编。

2000年,刘炳凡去世,享年9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