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光明中医函授大学顾问董建华传略

1918年12月17日,董建华出生在上海市青浦县的一个中医世家。他的曾祖父是一位中医眼科大夫,外祖父是秀才出身的儒医。17岁时,按照父亲的安排,董建华拜上海名医严二陵为师。严二陵是驰名沪、江、浙一带的中医大家,不仅擅长内科,对妇儿杂症也有独到之处。在随师应诊的过程中,董建华虚心刻苦。随诊之余,他苦读《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每读一书,他都要摘录,结合临床实践写出心得体会。遇到疑问,便虚心向老师及师兄求教。日积月累,不仅学到了老师临床诊治疾病的经验,而且掌握了中医理论,深得老师的真传。他知道,要想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必须广开思路,集思广益。因此,他一面精益求精地探索严先生的学术思想,同时博采众家之长,广泛收集名家验案,临证加以运用、比较,开拓了自己的思路,为逐渐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打下了基础。

光明中医函授大学顾问董建华

1942年,董建华返回故里,开业行医。他一面为患者诊治,一面在秦伯未开办的中医函授学校深造。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社会动乱,百姓生活困苦,天花、霍乱、伤寒等传染病流行。董建华不计报酬,无论穷富,精心为患者治病,积累了极丰富的经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培养更多的中医人才,于1956年在北京、上海等地成立了中医学院。董建华作为中医专家及师资力量,被调至北京中医学院工作,他将全部心血和精力都投向中医教育事业。当时中医学院尚无完整的教材,他率先组织教研室教师编撰了《温病学讲义》及《伤寒论释义》,并参加了全国《中医内科学》的统编教材的编写,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他根据中医学的特点,提出中医学院学生应早临床、多临床才能真正掌握中医学的要契的想法,并身先士卒,带领学生深入矿山、农村、医院实习、调查,使学生站在医疗工作的第一线,思想、医德和技术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培养了一批既精通理论又有很高的临床技能的中医人才。这批学生走上了工作岗位后,相继成为全国各省市的中医骨干力量,其中不少走上了中医工作的领导岗位,成为中医事业的栋梁。

董建华精湛医术蜚声于海内外,慕名而来的患者甚众,有专程从海外归来的华侨,也有从偏僻地方来的农民,他都一一精心诊治,其中不少疑难重症,中医、西医治疗未获效的,通过他的治疗都获得了很好的疗效。

董建华在长期从事中医工作过程中,十分关注中医事业的发展和前途。1984年光明中医函大成立,董建华在校内担任了顾问,与近百位名老中医一同为新中国的民间中医教育奉献力量。他毕生致力于中医教育事业,造就了一大批中医栋梁之材。

2001年1月,董建华逝世,享年8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