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一)《内经》成书的年代

(一)《内经》成书的年代

《内经》又名《黄帝内经》,但并非黄帝所著。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以神农黄帝命名成书的,不下数十种,而且卷帙浩繁,涉及面广,如军事有《神农兵法》,农业有《神农》,天文有《黄帝杂子气》,历法有《黄帝五家历》,阴阳家有《黄帝太素》,五行家有《神农大幽五行》等,都是托名神农、黄帝所著的。其实黄帝不是指一人,而是代表一个强大的氏族。黄帝族原先居住在西北方,过着迁徙无常的游牧生活,后来打败炎帝族,逐渐在中部地区定居下来。黄帝氏族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生产发展阶段。继黄帝之后,历代都尊黄帝为始祖,于是整个中华民族都属于炎黄子孙,并引以为荣。可见后之学者在自己的书名冠以“黄帝”二字,无非为了溯本思源,以示学有所本罢了。如《淮南子》所说:“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方能入说。”说明托名神农、黄帝所作,在当时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那么,《内经》究竟是什么时代的作品?这个问题,历史上和现在都有过不同的说法,根据多数学者的考证,一般认为《内经》的基本内容,出于战国,秦汉以来,代有补充。为什么说它的基本内容出自战国呢?主要有三点根据:一是历代诸家的论证,二是与同期作品的比较,三是文字气象的分析。

从历代诸家论证来看。例如:宋代的百源学派宗师邵雍说:“《素问》、《阴符》,七国时书也。”(《经世·心学第十二》)又宋代的理学大师朱熹说:“至于战国之时,方术之士,遂笔之于书,以相传授,以列子之所引,与夫《素问》、《握奇》之属,盖必有粗得其遗言(指黄帝)之仿佛者,如许行所道神农之言耳。”(《朱子全书·右史余论》)明人方孝儒也说:“世之伪书众矣,如《内经》称黄帝,《汲冢书》(汲群人不准盗发魏五墓,得竹书数十车,皆蝌蚪字,称为《汲冢古文》)称周,皆出于战国、秦、汉之人。”(《逊志斋集·读三故书》)清人崔述说:“世所传《素问》一书,载黄帝与岐伯问答之言,而《灵枢》、《阴符经》,亦称为黄帝所作。至战国诸子书述黄帝者尤众。”(《补古上考信录·黄帝说》)以上仅是略举一些有代表性的看法,说明古代学者认为除七篇大论外,一般倾向于《内经》是战国时期的作品。

从内容上与同时期的作品相比较来看。《吕氏春秋》、《周礼》中涉及疾病与卫生的部分,与《素问》内容如出一辙,仅只详略的差异。如《吕氏春秋·达郁》载:“凡人三百六十五节,九窍、五藏、六府、肌肤欲其比(致密)也,血脉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和调)也,精气欲其行也,若此则病无所居而恶无由生矣。”上述关于人体组织结构与养生要术的论述,与《内经》是完全一致的(可参阅《素问·生气通天论》、《素问·六节脏象论》等)。又《吕氏春秋·尽数》载:“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有利于生存),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得长焉……。”这是强调顺应四时阴阳,安定神志,调摄精气,就能享有天年,与《素问·四气调神论》的养生观点十分相似。《周礼·疾医》载:“疾医常养(主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气不和之病),春时有痟(音消。酸痛)首疾(头部疾病),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气(气逆而喘)疾。”其所论四时发病与《素问·金匮真言论》、《素问·阴阳应象论》大体相同;其所述“以五味、五谷、五菜养其病”的饮食疗法,与《素问·脏气法时论》所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无甚差异;其所载以五气(五脏之气)、五声、五色眂(同视)其死生”,与《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说:“五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死草之色,青而带白)者死,黄如枳实者死”等,以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肝“在声为呼”、心“在声为笑”等都具有相同意义。以上所举《吕氏春秋》、《周礼》并非医籍,有关医学的内容与《内经》几乎完全一致,可见《素问》成书,不会在二书之后。

从文字结构的特点来看。《内经》不少篇章,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脉要精微论》、《素问·三部九候论》、《素问·宝命全形论》、《素问·八正神明论》、《素问·离合真邪论》、《素问·刺要论》、《素问·刺禁论》等篇章,有些段落,行文多作韵语,反映了先秦文章的特点,如《素问·刺节真邪论》:“凡刺小邪日以大,补其不足乃无害,视之所在迎之界,远近尽至不得外,侵而行之乃自废。”读起来叶韵动听。从文体判断作品的时代,无论过去和现在的学者都很重视,宋人程明道说:“《素问》书,出战国之末,气象可见。”(《二程全书·伊川先生语》)明人方以智说:“守其业(指医学)而浸广(发展)之,《灵枢》、《素问》也,皆周末笔(指战国文笔)。”魏荔彤说:“轩岐之书,类春秋,战国所为而托于上古。”上述诸家的论断。基本上可以肯定《内经》出自战国是毫无疑义的。此外,《内经》所引用的古代文献达二十一种之多,如《揆度》、《奇恒》、《上经》、《下经》、《大要》、《太始天元册文》等,都早已亡佚,不见它载,这说明《内经》的成书是比较早的。当然,并不排除《内经》里面有部分篇章是战国以后的作品,正如前面所说,秦汉以来,代有补充,这也是应该肯定的。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黄帝内经》名称,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汉书》为东汉·班固以西汉·刘歆所撰的《七略》为底本而编成的,说明《内经》在西汉已被正式载录。到了东汉仲景《伤寒论序》:“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也明确地记载了《内经》书名。有些篇章的内容,可以明显看出是汉代作品。如《素问·脉解篇》“正月太阳寅,寅,太阳也”。这显然是东汉补入的。因为以寅为正月,是汉武帝太初元年颁布太初历后才开始的。尤其是七篇大论都采用干支纪年法,这也是东汉作品的有力证据。尽管干支纪年起源于战国(见《淮南子·天文训》),但普遍使用却是在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颁布四分历后才开始的。

综上所述,认为《内经》成书于战国,秦汉以来,代有补充的看法是比较客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