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二)《内经》的书名与变革

(二)《内经》的书名与变革

《内经》书名,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除了记载,“黄帝内经十八卷”外,还有“外经三十七卷”。很明显,“内”与“外”是相对而言的,古籍中有不少这类的例子,如《医籍考》说:“犹《易》内外卦及《春秋》内外传,《庄子》内外篇,《韩非子》内外储说,以次弟名焉者,不必有深意。”虽然有人认为内外别有用意,但尚缺乏论据。称之为“经”,具有常规、常法的含义。即是说,《内经》这部书,是学医的人必须遵循的理论原则。

《素问》之名,最早见于《伤寒论》序,为什么叫做《素问》?后世虽有不同的解释,但以林亿等“新校正”的说法较为切合经旨,“按《乾凿度》(《周易·乾凿度》)云:夫有形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疴瘵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意思是说,自然界发展是一个无形的物质之气逐渐向有形之质演化的过程,人体也是由无形之气所化生的形质,因此有各种疾病的发生,所以就此提出问题,对人的生命和疾病给予唯物的说明,因此将该书名之为《素问》。后来杨上善编纂的所谓《黄帝内经太素》,义亦本此。

《灵枢》最早叫做《针经》,在《九针十二原》里面就有“先立《针经》”之说。后来又称之为《九卷》(见《伤寒论序》)。晋·皇甫士安在《甲乙经·自序》中说:“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王冰整编《内经》时,又称之为《灵枢》,他在叙《素问》引班固《汉书·艺文志》说:“《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但他在《素问》注文中,有时又称《灵枢》或《针经》,故《新校正》说:“在彼云《灵枢》,而此则曰《针经》,则王氏之意,指《灵枢》为《针经》也。”《灵枢》的含义是什么?任应秋氏认为过去诸家的解释,“读之令人不得其要领”或者“仍不得其解”。如马莳解释为:“《灵枢》者,正以枢为门户,阖辟所系,而灵乃至神至灵之称,此书之切,何以异是。”(《灵枢注证发微》)张介宾解释为:“神灵之枢要,是谓《灵枢》。”(《类经》)日人丹波元胤说:“今考《道藏》中有《玉枢》、《神枢》、《灵轴》等之经,而又收入是经,则《灵枢》之称,意出于羽流者欤!”因此他根据《九针十二原》的本义和诸家的解释,作了明确的说明:“灵者,验也。针刺的疗效,至为灵验,但必得其刺法之枢机而后灵,故名之曰《灵枢》。”《灵枢》又称为《九卷》,据《医籍考》说“《灵枢》单称《九卷》者,对《素问》八卷而言之。盖东汉以后,《素问》既亡第七一卷,不然则《素问》亦当称《九卷》尔。”说明称《灵枢》为《九卷》是对早已亡佚一卷的《素问》而言。

《内经》的沿革,自我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较快的战国时期开始,《汉书·艺文志》有“黄帝内经十八卷”的记载,正式列为医经派的代表作,以后又见于东汉末年的仲景《伤寒论序》和西晋·皇甫谧的《甲乙经序》中,《内经》成书之后,流传到唐代,不仅代远年湮,而且屡遭兵火,因此残缺错乱的情况比较严重,王冰在次注《素问》时曾说:“世本纰(pi披)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施行不易,披会亦难。”现在通行的《增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就是经过王冰整理、编次而成的。他以全元起的《训解》本为依据,进行了校注,并受得先师张公的“秘本”,补入七篇大论(“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可谓有功于后世,尽管自来有人疑“七篇”非《素问》原文,但却补充了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如《古今医统大全》说:“五常政、六元正纪等篇,无非阐明阴阳生制之理,配象合德,实功于人身。”王冰次注《素问》之后,又经宋人林亿等校正,孙兆重改误刊行,故书名《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灵枢》九卷流传至南宋,史崧将《灵枢》改编为二十四卷,这与《素问》改为二十四卷有关。现存的《黄帝内经灵枢经》,即是史崧改编后的传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