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2.五行生克乘侮规律

2.五行生克乘侮规律

五行源于阴阳,是由阴阳之气演化而生的。实质上,它代表着以“五”为基数的宇宙自然节律和常年气候运动变化规律。《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高度概括了五行在天文、气象、地理方面的真实含义。天有五时(春、夏、长夏、秋、冬五个时令),地有五方(东、南、中、西、北五个方位),时间和空间两个条件结合起来,便产生寒暑燥湿风五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东方生风,风生木……南方生热,热生火……中央生湿、湿生土……西方生燥、燥生金……北方生寒,寒生水。”这说明了五方与五气,五气与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内在联系。一年五季气候变化与五方气流有关,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东风生于春……南风生于夏……西风生于秋……北风生于冬……中央为土。”当春天到来的时候,东风送暖,气候温和,草木生发,所以风成了春季的主令之气;当夏天到来的时候,风向偏南,气候炎热,烁石流金,所以火成了夏季的主令之气;当长夏到来的时候,正值梅雨季节,气候潮湿,地气蒸腾,所以湿成了长夏(六月)的主令之气;以下秋燥,冬寒也不例外,可见五行主要代表风、火、湿、燥、寒五气的运动,反映常年气温、气压、湿度、气流、风向变化的基本规律。由于常年气候运动的规律与时令季节密切相关,所以五气的时序,在历法上是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作五等分计算,每年从大寒日起交初运,至春分后十三日交二运,至芒种后十日起交三运,至处暑后七日起交四运,至立冬后四日起交终运,每运各主七十三日零五刻、共得三百六十五日零二十五刻。五气按风、火、湿、燥、寒次序依次递变,终而复始,这就是五行相生的规律,即由春而夏,为木生火;由夏而长夏,为火生土;由长夏而秋,为土生金;由秋而冬,为金生水;由冬而春,为水生木。《素问·六节脏象论》说:“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这是说五行气运沿着相生次序运行,都有当旺主令的时节,到了年终之日,再从头开始。一年分立四时,四时分布节气,循环往复,如圆环一样地没有端绪,五日一候的推移,也是这样的。由于五行之气是按相生次序递变的,对生物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所以寓有相互资生的意义,反映了常年正常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

五行之气不仅需要相生,而且也需要相克,即相互抑制、约束,才能维持气候的正常变化,所谓“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所以五行的相生相克,都属气候变化在正常情况下的基本规律。五行的相克规律,《素问·六节脏象论》明确指出:“何谓所胜?歧伯曰: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即是说,春天的风木之气,可以制约长夏的湿土之气;长夏的湿土之气,可以制约冬天的寒水之气;冬天的寒水之气,可以制约夏天的火热之气;夏天的火热之气,可以制约秋天的凉燥之气;秋天的凉燥之气,可以制约春天的风木之气。同时指出,五行之气的相互克制,是气候变化中的自稳调节现象,所以又说:“五气更立,各有所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如果五行之气失去相互克制,势必导致五气的偏盛,偏盛之气势必失去制约,所产生的危害就会越来越大,这样的气候变化就永远失去平衡,所以五行之间的相克是必不可少的。

五行的相乘相侮,是气候变化在反常情况下出现的两种现象。相乘即相克太过,有乘虚侵袭的意思;相侮即反克所胜,有恃强凌弱的意思。由于五行之气在出现太过或不及的情况下,往往彼此相互影响。故《素问·五运行大论》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五行中,如果某一行之气太过,不仅要过多地克制自己所胜之气,而且还会欺侮自己所不胜之气,比如天气过于炎热,火气偏胜,不仅能影响到所胜的凉燥之气,还会影响到所不胜的寒水之气。反之,也具有同样的变化规律。如天气过于寒冷,水气偏胜,不但可以制约所胜的火热之气,还可影响所不胜的湿土之气。这叫做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五行中,如果某一行之气不及,则不仅能导致自己所不胜之气乘虚侵袭,而且对自己所胜之气也会失去制约而反克自己。比如火气不及,天气应热不热,则寒水之气相对增长,同时可以出现凉燥的气候。反之,寒气不及,天气应寒不寒,则湿土之气相对增长,同时可以出现较热的气候,这叫做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总之,五行之气的相乘相侮,是主时之气在偏盛或偏衰的情况下所引起的彼此失调现象,属于反常气候变化。

五行与阴阳,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五行之气的运动变化,导源于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一年中,少阳之气升发于春,故为风木之气主令;太阳之气盛长于夏,故为火热之气主令;少阴之气始动于秋,故为凉燥之气主令;太阴之气极盛于冬,故为寒水之气主令;至阴之气寄旺于长夏,故为湿土之气主令。张介宾说:“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阴阳之气也。”(《类经图翼》)

古人认为五气与金木水火土存在着对应关系,并利用它来代表和说明五气的基本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但我们不能把五行单纯理解为五种具体物质。正如黄元御所说:“其相生相克,皆以气而不以质也,成质则不能生克矣。”(《四圣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