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2.人与自然变化的关系

2.人与自然变化的关系

生命本身是自然界演化过程中的自然产物,从组织结构到功能活动的形成和演变,都必须以适应自然环境为其前提。《内经》强调人与自然变化具有相参相应的关系,明确提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论》)参,有适合的意思。人体只有能对自然界天地变化、日月运行,随时作出适应性的反应,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否则,人体固有的生理节律就会受到干扰,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相应降低,即或不因感受外邪而致病,也会导致生理功能失调而发生病变。《素问·四气调神论》指出:“逆春气则少阳不生(生发),肝气内变(肝气内郁而发生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生长),心气内洞(空虚);逆秋气则太阴(当作少阴)不收(收敛),肺气焦满(热灼津伤,产生胀满);逆冬气则少阴(当作太阴)不藏(闭藏),肾气独沉(消沉)。逆,违反之意。如果破坏了五脏适应四时阴阳递变的正常规律,不可避免地要导致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失调而发生病变,甚至危及生命。

人与外在自然环境的统一,依靠什么进行适应性调节活动的呢?主要依靠自身的阳气。所以《内经》有“生气通天”之说。“生气”,这是指人体的阳气。姚止庵说:“生气者何?生生之气,阳气也。”又云:“惟人阳气上与天通。”所谓“通”,即相互关连的意思。认为人体阳气的活动能对天气的变化,随时作出应答反应。例如人体为了适应自然气候变化,维持恒温和正常水液代谢,卫外的阳气必须通过“司开阖”的作用进行调节,才能与外在环境保持协调平衡。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同流)于膀胱,则为溺(尿)与气。”天热则腠理开,阳气外泄,故汗出而小便少;天寒则腠理闭,阳气内敛,故汗少而小便多,这正是通过阳气的适应性反应实现的。其次还有人们不易察觉的内在生理活动,如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之气,也常随昼夜四时阴阳五行之气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尽管昼夜晨昏的阴阳变化在幅度上不如四时明显,但对人体仍有一定的影响。《灵枢·营卫生会》说:“夜半为阴陇(隆盛),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而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说明人体阳气在昼夜阴阳消长变化过程中,必须与外界保持相应的节律变化。

人体的五脏和十二经脉,是整个人体生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进行新陈代谢活动的过程中,同外界建立了特殊的联系,形成了体内外环境相互保持阴阳动态平衡的各种周期节律。正如《灵枢·本脏》所说:“五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连四时,化五节者也。”副阴阳,即配合四时阴阳。化五节,即随五气所主的时节而产生相应的变化。五脏之气与四时阴阳的升浮降沉具有相应的节律性。阳气升发于春,故“肝为阴中之少阳”《灵枢·阴阳系日月》,下同);盛长于夏,故“心为阳中之太阳”;收敛于秋,故“肺为阴中之少阴”;闭藏于冬,故“肾为阴中之太阴”;脾居中土,上下往复,为阴阳升降之枢纽,故“脾为阴中之至阴”。结合四时气候变化与五脏的生理功能来看,肝主疏泄,为风木之脏,与春气相应;心以阳用事,为火热之脏,与夏气相应;脾主运化,为湿土之脏,与长夏相应;肾主封藏,为寒水之脏,与冬气相应。这是人体五脏与四时阴阳五行运动之间的同步关系。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也说:“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指出人体适应五气常年运动变化的节律来自于先天,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并遗传下来的。所以人体五脏生理活动与四时阴阳五行的变化具有相应的节律性。

人体十二经脉内属于脏府,外络于肢节,脏腑的活动也要通过气血反映于经脉,所以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五脏既与四时阴阳五气相应,十二经脉也不可能例外。《灵枢·五乱》说:“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春秋冬夏,其气各异,营卫相随,阴阳已和,清浊不相干,如是则顺之而治。”这是说,人体有十二经脉,与一年十二月相应。十二月又分属春夏秋冬四时,由于四时气候变化不同,人体的适应情况也不一样。如果营卫运行正常,阴阳之气协调,清浊升降不相干犯,就可顺应自然变化而保持其正常生理活动。明确地指出十二经脉也必须与四时阴阳相应。

十二经脉与四时五行相应,《灵枢·五乱》也有明确的记载:“经脉十二者,别为五行,分为四时……五行有序,四时有分,相顺则治,相逆则乱。”别为五行,是指十二经分别配属五行,如《灵枢·阴阳系日月》说:“五行以东方甲乙木王(旺)春,春者苍色主肝,肝者,足厥阴也。”一年中五行气运从东方甲、乙方位开始,正当风气主令的春天,与足厥阴肝经相通应。以下均可按此类推。张介宾说:“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故逆春气则少阳之气不能升发……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故逆夏气,则太阳之令不长,……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故逆秋气,则太阴(当作少阴)之令不收……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故逆冬气,则少阴(当作太阴)之令不藏……。十二经脉与四时阴阳五行相应,是通过经脉与五脏六腑的紧密联系实现的。《灵枢·经别》曾说:“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也。”总之,人体十二经脉、五脏六腑都要与四时阴阳保持协调平衡,只有与常年五气变化相适应,才能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