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1.《黄帝内经太素》

1.《黄帝内经太素》

本书为隋·杨上善所编撰,是分类注释《内经》的早期作品。全书共三十卷,并《素问》、《灵枢》为一书,按内容的不同性质,分摄生、阴阳、人合、脏腑等十九大类,每类分若干篇目,并对原文加以注释。这样就加强了经文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有利于学者理解和掌握。正如黄以周评价说:“《太素》改编经文,各归其类,取法于皇甫谧之《甲乙经》,而无其破碎大义之失。”后世对《内经》的分类研究,以此为始。

杨氏治学谨严,“深于训诂”,解释经义,重视考据,黄氏谓“《太素》之文,同全元起本,不以别论羼(音忏。搀杂)入其中,其为注,依经立训,亦不逞私见。”故《太素》为后世诸注所本。杨氏“依经立训”,也有他精辟独到之处,如注《素问·刺禁论》“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一段说:“五脏之气所在,须知针之要害至要,故欲察而识之。”明确指出这里所指是“脏气所在”,显然不是指实质性脏器,可谓一语中的。

该书亡佚较早,现行本是清光绪间由杨惺吾从日本影抄回国(日本珍藏)的旧抄本,经肖延平校注刊行。后来又发现部分缺卷(十六、二十一卷及二十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