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二 )五脏之气与天地、 阴阳、 四时、五气相应

(二)五脏之气与天地、阴阳、四时、五气相应

五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1),而连四时,化五节者也(2)。

《灵枢•本藏》

讲解

本文论述人体五脏与自然界四时阴阳之气相通相应的关系。

(1)“参”,适合的意思。“参天地”,即适合自然界。“副”,配合的意思。“副阴阳”,即配合四时阴阳。五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代表着五个不同的生理系统。机体在适应自然变化的过程中,五脏和外界建立了特殊的联系,所以五脏之气的升浮降沉与四时阴阳的升浮降沉具有相应的节律性。正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说:“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收”,作“所”字解。“收受”,即各有所受的意思。)由于五脏各自具有不同的阴阳属性,故与四时的阴阳之气各有相应的联系。

(2)“连四时”,即与四时相关连。“化”,变化。“五节”,指风、火、湿、燥、寒五气所主的时节。每年从大寒日起,五气各主七十三日零五刻。“化五节”,即是随五气所主的时序而产生相应的气候变化。结合四时气候变化与五脏的相互关系来看,即肝为风木之脏,与春气相应;心为火热之脏,与夏气相应;脾为湿土之脏,与长夏相应;肺为燥金之脏,与秋气相应;肾为寒水之脏,与冬气相应。这是人体五脏与四时阴阳五气运动所建立的同步关系。张仲景《伤寒论》序说:"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认为人体适应五气常年运动变化的节律性,本于先天,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

临证意义

人体五脏与自然界四时阴阳、五气相应,无论从病因学或病理学的角度来看,在临床上均可得到验证。例如风气通于肝,春季易感受风邪而化热,引起头痛、目赤、鼻衄、咽喉肿痛等一系列病变。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春气者,病在头”。春令阳气上升,肝肾阴亏的人,此时风阳易动,肝风上扰,则发生眩晕、耳鸣,甚至引起中风等病。如《金匮翼》说“人之为病,有外感之风,亦有内风之病。而天人之气,恒相感召;真邪之动,往往相因。故无论贼风邪气从外来者,必先有肝风为之内应;即痰火食气从内发者,亦必有肝风为之始基”。这说明内风与外风的辩证关系。又如湿气通于脾,长夏湿热交蒸,最易感受湿邪,引起头重身痛、关节重痛、胸脘痞闷、下肢浮肿等症。由于脾喜燥恶湿,若脾阳不运,湿自内生,又易导致脘腹胀满,或大便泄泻等症。如林佩琴说:“湿为阴邪,其自外受者,雾露泥水,由地气之上蒸,经所谓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也;自内生者,水谷生冷,由脾阳之不运,经所谓‘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也’”(《类证治裁》)五脏与四时阴阳变化相通相应,故与四时风火湿燥寒五气有着密切的联系。而风火湿燥寒五气又有内外之分,内生者,属于五脏病理变化,外生者,属于自然界外在致病因素,两者的概念虽然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又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