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 三 )经 脉 与 四 时 、 五 气 相 应

(三)经脉与四时、五气相应

经脉十二者,别为五行,分为四时(1),何失而乱?何得而治(2)?歧伯曰:五行有序,四时有分,相顺则治,相逆则乱(3)。

《灵枢•五乱》

讲解

本文论述人体十二经脉,必须与四时、五气相应,才能维持正常生理状态。

(1)“别为五行”,指十二经脉分别配属五行,如《灵枢•阴阳系日月篇》说:“五行以东方为甲乙木王春,春者苍色,主肝。肝者,足厥阴也……。“分为四时”,指十二经脉分别与四时的十二月相应,故本篇说:“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四时者,春夏秋冬,其气各异。”十二经应十二月,有多种联属方法:有按十二经运行次序联属的,如张志聪说:“手太阴应正月寅,手阳明应二月卯,足阳明应三月辰,足太阴应四月巳,手少阴应五月午,手太阳应六月未,足膀胱(应作太阳)应七月申,足少阴应八月酉,手厥阴应九月戌,手少阳应十月亥,足少阳应十一月子,足厥阴应十二月丑。”有按五行属性联属的,如马莳说,“春应肝胆,夏应心与小肠,秋应肺与大肠,冬应肾与膀胱,而辰戌丑未之月,则合四经而兼之脾与胃也。”有根据四时阴阳盛衰联属的,即一月足少阳,二月足太阳,三月足阳明,四月手阳明,五月手太阳,六月手少阳,七月足太阴,八月足少阴,九月足厥阴,十月手厥阴,十一月手太阴,十二月手少阴。由于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对联属的方式有三种不同的说法。

(2)“失”,违背。有不相适应的意思。“何失而乱”,即怎样不适应而引起紊乱?“何得而治”,“得”,适合。有相适应的意思。“何得而治”,即怎样相适应而获得正常?

(3)“五行有序”,谓五行之气的运行各有一定的次序,如春风、夏火、长夏湿、秋燥、冬寒依次递变,这是常年气候运动的一般规律。“四时有分”,谓春夏秋冬四季各有一定的时间划分,如从立春日起,即为春季之始,立夏日起,即为夏季之始,立秋日起,即为秋季之始,立冬日起,即为冬季之始。由于十二经脉内连五脏六腑,外络四肢百骸,具有沟通机体内外上下、运行气血,输送营养,维持整体统一协调的重要作用,所以经脉与人体脏腑气血活动紧密相关,与时令季节、气候变化有着密切联系。《灵枢•经别篇》说:“十二经脉,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说明人体十二经脉,五脏六腑都要与四时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与常年气候运动变化相适应,才能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因此人体十二经脉,分别联属于五行四时,与之相适应则顺,不相适应则乱。

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 《素问•藏气法时论》

讲解

本文论述脏腑经脉与四时五行的相应关系。春气通于肝,春季阳气向上升发,肝气应之而升,故曰“肝主春。”“厥阴”是肝的经脉,即足厥阴肝经。“少阳”,是胆的经脉,即足少阳胆经。肝与胆相表里,经脉相互络属,所以春季是由足厥阴肝,足少阳胆所主管的季节。张介宾说:“厥阴肝乙木,少阳胆甲木也,二脏相为表里,故治同。甲为阳木,乙为阴木,皆东方之干,内应肝胆,即年月日时无不皆然。”马莳也说:“五脏之气,必应天时。”由于五脏与六腑相连属,经脉气血相通,所以它与各自所主时令季节,气候都有密切的联系。余脏以此类推。

临证意义

上面两段都是讨论经脉与四时、五气相应关系的经文。结合临床,一般有两方面指导意义:一是按五气所主的时令季节,如上述经文所说的,春为足厥阴少阳主治,夏为手少阴太阳主治等,结合相应的脏腑、经脉进行辨证论治,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不必具体推算节气。另一是按六气所主的时令季节,结合与之相应的脏腑、经脉进行辨证论治,如大寒、立春、雨水、惊蛰这四个节气,共六十天,为厥阴风木所主,此时外感病,以伤风为多见。若阳气升发太过,感受风温病邪发病的,叫做风温。从春分、清明、谷雨至立夏,为少阴君火所主,此时外感病,以火邪为多见。在温热病中,亦多见火热偏盛的证候。从小满、芒种、夏至至小暑,为少阳相火所主,此时外感病,以伤暑为多见。特别是夏至以后,湿热交蒸,因此暑热挟湿之病较多。从大暑、立秋、处暑至白露,为太阴湿土所主,此时外感病,以伤湿为多见。由于此时是多雨季节,天气炎热,气候潮湿,故常见湿热病,以及温病中的湿温病。从秋分、寒露、霜降至立冬,为阳明燥金之气,此时外感病,以伤燥为多见。由于此时雨水减少,气候干燥,故感寒而病的,则表现为凉燥,感热而病的,则表现为温燥。从小雪、大雪、冬至至小寒,为太阳寒水所主,此时外感病,以伤寒为多见。如果久晴不雨,气候温暖,也可见外感风热,甚至与风温相似的冬温病。六气与五气的划分虽然有所不同,但实质都是反映常年气候运动的规律。六气中的火与暑虽有个性的差异,但都具有热的共性,所以属于同气。五气以五脏联系六气,六气以六经联系五脏,它们之间并没有本质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