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五 )适应寒暑的生理变化

(五)适应寒暑的生理变化

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1);……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2)。

​《灵枢•五癃津液别》

〔讲解〕

本文论述人体适应寒暑的生理变化。

(1)“天暑”,天气炎热。“衣厚”,着衣过多。“腠理”,指汗孔及皮肤肌肉组织间隙。机体必须适应四时寒暑气温的变化,与外在环境保持协调平衡,故天气炎热,则腠理开发,汗孔舒张,津液随着阳气外泄而汗出,这样体内不致蓄热过多,引起热病。

(2)“湿”,《甲乙》,《太素》均作涩。“留”通流。《甲乙》、《太素》均作流。“溺”,同尿。天气寒冷,则腠理密闭,气涩而不能外达,津液不能发泄为汗,故下流膀胱为溺与气。天热常表现汗多尿少,天寒常表现汗少尿多,这是人体适应自然变化最明显的例子,不如此就不能保持恒温,维持正常的水液代谢,以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从经文中还可看出,人体对寒暑的适应性变化,是通过腠理的开合进行的。是什么主管腠理的开合?是卫外的阳气。人体阳气与天气相通,并随天阳之气的变化而进行自我调节,故天暑则腠理开,使有余之阳发泄于外,天寒则腠理闭,使不足之阳固密于内。由于人体津液是随卫气运行的,水与气之间存在着互为生化的关系,所以卫阳变化的同时能起到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故张介宾说:“腠理闭密,则气不外泄,故气化为水,水必就下,故流于膀胱,然水则气也,水聚则气生,气化则水化,故为溺与气。”

〔临证意义〕

人体适应外界寒暑变化,主要依靠卫气的调节作用,如果卫气开合失常,则卫外功能低下,容易感受外邪的侵袭,轻者为伤风感冒之类,病在皮毛,重者为外感六淫重症,病邪深入经脉脏腑。由于疾病的形成,往往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要预防外邪的侵袭,一方面需要维护正气以增强抗病能力,另方面要慎寒暑、注意生活起居。就临床来看,因表卫不固而易患感冒者,常用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以实卫固表;若因下焦阳虚而表卫不固者,当以芪附汤(黄芪、附子炮)温阳固表。但是,表卫不固,不完全由气虚或阳虚引起,亦有因痰饮内阻,或湿热稽留,致使卫气不能护卫于外,引起反复感冒者,又当根据病因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