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十二)阴阳的性质和作用

(十二)阴阳的性质和作用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1)。阴静阳躁(2),阳生阴长,阳杀阴藏(3)。阳化气,阴成形(4)。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讲解〕

本文论述阴阳的性质和作用。

(1)《内经》继承先秦时期关于天体形成理论的唯物主义观念,认为天和地最初都是由“气”这个原始物质所构成的。处于混沌状态的气可分为阴阳两大类,阳气质地轻清,向上升腾,不断积聚而成为天;阴气质地重浊,向下沉降,不断凝积而成为地。如《淮南子·天文训》说:“气有汉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天地之气交合变化,于是产生万物。这一看法充分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是对“天命论”、“神创论”的有力批判。同时指出了“气”的物质属性不同,其相应的运动状态也不一样。

(2)“静”,安静。“躁”,躁动。静与动是物体运动的两种不同形式,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根据阴阳属性加以区分,凡是比较静止的属阴,比较躁动的属阳,但在表现上却有微甚的差异。临床上,躁动属阳,多属于热证,实证;安静属阴,多见于寒证、虚证。

(3)阳主生发,阴主成长,这是指阴阳的生长功能;阳主肃杀,阴主闭藏,这是指阴阳的杀藏作用。这两句经文,历代注家解释不完全一致。根据《素问·天元纪大论》:“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之义,主要指一年中气候对植物生长变化的影响而言。天气主上半年,体现阳生阴长的功能;地气主下半年,体现阳杀阴藏的作用。天属阳,地属阴,故阳主生主杀,阴主长主藏。

(4)“阳”,指物质的能量。阳可以把物质转化为精微之气,以促进万物的生长;转化为动力,以促进人体的生命活动,所以称为“阳化气”;“阴”,指有形可见的物质(如精、血、津液等),它可以充养形体组织,有促进万物成长壮大的作用,所以又称为“阴成形”。正如李念莪所说:“阳无形,故化气;阴生质,故成形。”

〔临证意义〕

临床上,运用阴阳来考察、分析生理、病理现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阳主升,阴主降”,说明人体清阳之气宜上升而不宜下降,浊阴之气宜下降而不宜上升,反之便是病态,因此在治疗上常采用升清降浊的方法。又如“阴主静,阳主躁”,临床上辨别阴证或阳证时,凡病人烦躁不安,兴奋好动的,多属阳证;嗜卧倦怠,抑制喜静的,多属阴证。同时还可根据病人的动态变化去考察疾病的机转,判断疾病预后的好坏。但也有阳证反见安静,阴证反见烦躁的反常现象,这应加以区别。再如“阳化气,阴成形”,指的是阴阳相反相成的两种作用,就人体来说,阳的化气过程,即是把体内有形之质,化为无形之气,或转化为能量,如“精化为气”,“水化为气”等等,都依赖于阳的气化作用;阴的成形过程,即是把外界的物质,合成自身的形质,如精血的生成,形体的发育等等,都要依靠阴的成形作用。可见,人的生命过程,就是不断化气与成形的过程。从病理变化来看,如果阳的“化气”功能不足,可使精不化气,出现气虚,水不化气,引起水肿,治疗上当采取温阳益气或温阳行水的方法。如果阴的“成形”作用不足,常见精血亏虚,形体消瘦,治疗上应采取滋阴补血和增加食物营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