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十七)清阳浊阴的升降出入

(十七)清阳浊阴的升降出入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1);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2);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3)。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讲解〕

本文论述人体清阳浊阴的升降出入。清阳与浊阴都是相对的概念,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含义。这里的清阳浊阴,主要指饮食物进入胃肠,经过消化、吸收后所化生的物质及其剩余部分,根据其性质,可分为清阳浊阴两部分。

(1)这里的“清阳”,指上行的轻清之气,即向上转输的精微营养物质。“上窍”,指耳、目、口、鼻七窍。这里的“浊阴”,指大小便。“下窍”指前后二阴。人体七窍的正常生理功能,如味觉、听觉、视觉、嗅觉等,都需要清阳之气的充养,这叫清阳出上窍。人体前后二阴的正常作用,是主管食物残渣废料的及时排泄,这叫浊阴出下窍。

(2)这里的“清阳”,指水谷化生的卫气。卫气慓悍疾速,滑利流畅,不受脉道的约束,宣发于腠理,起着护卫肌表,抗御外邪的作用。这里的“浊阴”,指水谷化生的精血,即水谷精微的浓稠部分,是富有营养的物质,所以内注五脏,是五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3)这里的“清阳”,指充养四肢、产生动力热能的阳气,阳气虽根源于肾,但需赖水谷精气的不断补充,才能充实于四肢,使手足温和,动作有力。这里的“浊阴”,指水谷及其剩余部分。六府主管转输消化水谷,传导排泄剩余部分,这是六腑的主要功能,所以称浊阴归六腑。

〔临证意义〕

饮食物进入胃肠经过消化、吸收以后,可分为清浊两部分。清者为阳,或上出于七窍,或外发于腠理,或充实于四肢;浊者为阴,或下出于二阴,或内注于五脏,或归入于六府。总之有升有降,有出有入,才能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使人体阴阳不断在新的基础上趋于协调平衡。而清阳浊阴的升降出入,主要依靠脾胃的正常生理活动。脾病则清阳不升,胃病则浊阴不降。清阳不升,可使七窍不利(耳失聪、目不明、嗅觉减退、语言不利等),营卫失调(恶寒发热、头痛、时止时作,或汗出恶风,持续发热等),四肢倦怠,或痿弱无力,以及肠鸣腹泻,二便失常,月经不调,带下白浊等症。浊阴不降,可使胃气上逆(呕吐,呃逆、反胃、嗳腐、吞酸等),胸阳痹阻(胸脘痞闷、疼痛胀满等),传导失职(大便秘结、小便癃闭、脘腹胀满、疼痛等),以及身热、头痛、气喘、烦渴等症。脾胃虽然分别主管升降。但又可相互影响,有因脾气不升而导致胃气不降的,当以升清为主;有因胃气不降而导致脾气不升的,当以降浊为主,又不可一概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