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六)三阴三阳与六气的关系

(六)三阴三阳与六气的关系

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

《素问·天元正纪大论》

〔讲解〕

本文论述三阴三阳与六气的相互关系。“之上”,指三阴三阳所在的位置。如厥阴的位置上,是风气主令;少阴的位置上,是热气主令;其余以此类推。“本”指本气,即风火暑湿燥寒六气,它是充满太虚的物质之气,所以称为本。“六元”,即六气,六气皆始于本元之气,故称为六元。本文是根据三阴三阳的时空位置,联系气候变化来说明时与气的关系,说明六气变化的天文学基础。例如一年六气主时,是从上年的十二月中的大寒起算,经过立春、雨水、惊蛰,到二月中旬的春分前夕,属厥阴风木当令。此时正当阳气向上升发的季节,为一年春季之始,故以厥阴风木为初气。从二月中旬的春分起算,经过清明、谷雨、立夏,到四月中旬的小满前夕,属少阴君火当令,此时正是阳气逐渐旺盛的季节,故以少阴君火为二气。从四月中旬的小满起算,经过芒种、夏至,小暑到六月中旬的大暑前夕,属少阳相火当令,此时正是暑气流行的季节,君相同气相随,故以少阳相火为三气。从六月中旬的大暑起算,经过立秋、处暑、白露到八月中旬的秋分前夕,属太阴湿土当令,此时正是湿气最盛的季节,虽然新秋初到,炎暑渐消,但湿土蕴蒸,三气仍在,故以太阴湿土为四气。从八月中旬的秋分起算,经过寒露、霜降、立冬,到十月中旬的小雪前夕,属阳明燥金主令,此时正是燥气最盛的季节,燥为清凉而又干燥之气,故以阳明燥金为五气。从十月中旬的小雪起算,经过大雪、冬至、小寒,到十二月中旬的大寒,属太阳寒水当令,此时正是寒气最盛的季节,天气至此,行遍一周,故以太阳寒水为终气。这是一年六个季节的正常气候变化。可见六气分主一年二十四节气,是有其天文学根据的。

〔临证意义〕

三阴三阳与六气的关系,从临床应用来看,主要集中在时令季节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方面。如果时令至而值令的气候也至,属正常气候变化,称为六元正气。若时令至而值令的气候未至,或值令的气候已至而时令未至,属反常气候变化,称为六淫邪气,是导致各种外感疾病的致病因素。同时,考察气候的正常和反常,不能离开时间条件,因此前人对时令季节十分重视。一年中,风、火、暑、湿、燥、寒六气,分别主管二十四节气,每一节气大约十五日,四个节气历时六十日,合周天三百六十五度有零。六气在太过或不及的情况下,对机体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中医学把“六淫”作为致病的主要外在因素和条件,并与临床紧密结合,进行辨证论治。例如从大寒至惊蛰,是气候由寒转温的季节,属厥阴风木主令。此时气候温和,阳气向上升发,肝肾阴虚之人,每易肝阳妄动,甚至化火生风,出现头痛、眩晕、中风等证。叶天士说:“春令地气上升,肝阳随以上扰,老年五液交枯,最有癎痉之患(《临证指南医案》)。”特别因“风气通于肝”,肝为相火寄藏之脏,风邪伤肝,往往易从热化,出现肝经风热上犯的证候,如头痛、眩晕、鼻衄、目痛目赤、耳痛耳鸣、咽喉肿痛等。甚至因此引动内风,发生猝中、昏仆等症。从流行病学来看,本季节主要以风邪致病为多见。风邪侵袭人体,肺卫首当其冲,肺主宣发,外合皮毛,与卫气相通,因此,伤风常有营卫失调,肺气失宣的病理表现。如恶风、发热、有汗、头痛、鼻塞、流涕、咽痒、咳嗽、脉浮等症。外感急性热病的风湿,也常在本季节发生。风温是感受时令风温病毒所引起的病变,它除具有一般风热症候外,又兼有化燥伤津、热势偏盛,传变急速的特点。所以叶天士说:“风挟温而燥生”,“温邪则热变最速”(《外感温热篇》)。

从春分至立夏,是气候由寒转热的季节,为少阴君火主令。由于春阳振动,气候逐渐炎热,所以“火”成了这一时期的主气。由于火与人体心脏功能有着密切联系,所以为少阴君火主令的季节。此时日行阳道(春分后,日行以次而南),阳气弛张,阳偏胜则化热生火。如果肾阴不足,肾水不能制约心火,则易导致心火亢盛,引起心烦不寐、口舌糜烂、小便短赤,甚至火热迫血妄行,发生吐衄。叶天士说:“大凡春尽入夏,气机升泄,而阳气弛张极矣,阳既多动,阴乏内守之职司,络血由是外溢。”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说的。火邪虽属六淫之一,但外感病邪侵入人体后,在一定条件下都能从火化。所以刘河间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说。从流行病学来看,本季节主要以火邪致病为多见。所谓火邪,即是指阳性、热性一类的外在致病因素,关于其它外感病邪在病理过程中因阳气遏郁或阴津耗损而化火者,其性质也基本相同。火邪的病理表现主要是热盛津伤,或兼血症。如高热、多汗、心烦、面赤、目红、唇焦、渴喜饮冷、便秘、溺赤、舌质红、苔黄燥,脉洪大数实等。若火热迫血妄行,则可发生吐血、衄血、斑疹等出血症状。外感温热病中的疫病,也多在本季节发生。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曾说:“二气中温疠大行”,即是指此而言。疫疠也属于温热范畴,但因其传染性强,容易引起大流行,故以疫病名之。疫病虽不完全属于火证,其中或有挟风,挟湿之别,但它的基本病理变化仍以火热为主,所以大多起病急剧,病情险恶。

以上举风、火病邪致病为例,说明气象因素与医学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内经》时代已引起高度重视,并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也是中医学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电子版注:

1、原书有“肝主宣发”字样,应为“肺主宣发”,电子版已经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