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二、五行学说

二、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从阴阳学说演化而来的,它是阴阳学说的发展。从古代哲学思想体系来看,阴阳是将事物一分为二,五行则是把事物归类为五。前者主要用来概括和说明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后者主要用来分析和说明事物的联系,它们同属我国古代朴素唯物辨证法思想。

但应该看到,哲学思想的产生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阴阳五行作为自然法则,是人们对自然运动变化进行长期观察认识的结果,假若没有我国古代天文、气象、历法、物候、数学等自然科学知识的积累,就不可能总结出具有广泛自然科学基础的阴阳五行学说。《内经》中所论述的五行,从其基本内容来看,主要是根据常年气候运动变化规律立说的。五行的相生、相克、相乘、相侮,都是反映自然气候在正常及反常情况下的一般规律,它不仅丝毫没有一点神秘的色彩,而且蕴藏着合理的科学内涵。过去通常按一般物理现象去解释五行的生克关系,往往牵强附会,不但不能自圆其说,反而把五行庸俗化了。这也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五行的科学意义争论不休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另外,有人主张存阴阳、废五行,这同样是出于对五行的误解。五行源于阴阳,但实质上,它们并不是两回事,而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例如在我国古代天文、历法学上,常常把每年时令季节、气候变化划分为阴阳两类,然后再分为五行,《史记•天官书》明确记载:“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方,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这是利用斗柄指向来测定阴阳五行的很好说明,因为北极居中不动,坐镇天极(北极星的位置在地轴延长线方向,永远指向北方),北斗星座,一年围绕北极运转一周。人们可以根据斗柄位置的转移来推定时令季节,气候变化,从而分阴阳(自壁宿以次而南为阳,自轸宿以次而北为阴),建四时(根据斗柄指向的位置以分春夏秋冬),均五行(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平均分配五气所主的时间,每气各主七十三零二十五刻),移节度(按二十四节气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依次运转),定诸纪(确立八纪——四立、二分、二至),凡此等等,都是根据斗柄指向来确定的。所以阴阳五行都是根据天文、气象、历法的实际观察与科学总结出来的自然法则。阴阳五行作为自然变化的一般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不存在孰存孰废的问题。只有实事求是地根据《内经》的旨意去探索,研究阴阳五行的实质,然后才能对它作出正确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