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十五)五郁的治疗法则

(十五)五郁的治疗法则

木郁达之⑴,火郁发之(2),土郁夺之(3),金郁泄之(4),水郁折之(5),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6)。帝曰:假者何如?岐伯曰:有假其气,谓无禁也⑺。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讲解〕

本文论述了五郁的治疗法则,以及气候反常情况下的变通治法。

(1)“木郁”,指木气抑郁,即燥气偏盛。风木之气受到压抑,因而出现抑郁的现象。如赵养葵说:“郁者,郁而不通之义。《内经》五法,为因五气所乘而致郁,不必作忧郁之郁。”“达之”,即通畅条达它。全句意为自然气候变化反常,如春应温而反凉,则风木之气被郁,如果人体不能适应,就会影响到与之相应的肝气,肝气疏泄失常,因此发生木郁的病变。在治疗上应该本着使之通畅条达的原则,以恢复肝气的正常功能。如张介宾注:“达,畅达也。凡木郁之病,风之属也,其脏应肝胆,其经在胁肋,其主在筋爪,其伤在脾胃,在血分,然木喜条畅,故在表者当疏其经,在里者当疏其脏,但使气得通行,皆谓之达。诸家以吐为达者,又安足以尽之。“

(2)“火郁”,指火气抑郁,即寒气偏盛。火热之气受到压抑,因而出现抑郁的现象。“发之”,即升发疏散它。全句意为自然气候变化反常,如夏应热而反寒,则火热之气被郁,如果人体不能适应,就会影响到与之相应的心气,心阳不能宣达,因而发生火郁的病变。在治疗上应该本着升发疏散的法则,以恢复心气的正常功能。如张介宾注:“发,发越也。凡火郁之病,为阳为热之属也,其脏应心主、小肠,三焦,其主在脉络,其伤在阴分,凡火所属,其有结聚敛伏者,不宜蔽遏,故因其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如揭其被,皆谓之发,非独止于汗也。”如后世的“升阳散火”法,为临床所常用。

(3)“土郁”,指土气抑郁,即风气偏盛。湿土之气受到压抑,因而出现抑郁的现象。“夺之”,是去其壅滞的意思。全句意为自然气候变化反常,如长夏应湿而多风,则湿土之气被郁,如果人体不能适应,就会影响到与之相应的脾气,脾气不能运化,因此发生土郁的病变。在治疗上应该本着去其壅滞的法则,以恢复脾气的正常功能。如张介宾注:“夺,直取之也。凡土郁之病,湿滞之属也。其脏应脾胃,其主在肌肉四肢,其伤在胸腹,土畏壅滞,凡滞在上者夺其上,吐之可也;滞在中者,夺其中,伐之可也;滞在下者,夺其下,泻之可也。凡此皆谓之夺,非独止于下也。”由于脾胃壅滞,多病胀满,故以消导为主。

(4)“金郁”,指金气抑郁,即火气偏盛。燥金之气受到压抑,因而出现抑郁的现象。“泄之”,即疏利发泄它。全句意为自然气候变化反常,如秋应凉而反热,则燥金之气被郁,如果人体不能适应,就会影响到与之相应的肺气,肺气失于宣降,因此发生金郁的病变。在治疗上应该本着疏利发泄的法则,以恢复肺气的正常功能。如张介宾注:“泄,疏利也。凡金郁之病,为敛为闭,为燥为寒之属也。其脏应肺与大肠,其主在皮毛声息,其伤在气分,故或解其表,或破其气,或通其便,凡在表在里,在上在下,皆可谓之泄也。”如解表,利小便等法,皆属此义。

(5)“水郁”,指水气抑郁,即湿气偏盛。寒水之气受到压抑,因而出现抑郁的现象。“折之”,张介宾注:“折,调制也。”是使它受到调制的意思。全句意为自然气候变化反常,如冬应寒而多雨,则寒水之气被郁,如果人体不能适应,就会影响到与之相应的肾气,肾气失于闭藏,因此反生水郁的病变。在治疗上应该本着多方调制的法则,使肾气恢复正常的功能。如张介宾注:“凡水郁之病,为寒水之属也。水之本在肾。水之标在肺,其伤在阳分,其反克在脾胃,水性善流,宜防泛滥。凡折之之法,如养气可以化水,治在肺也;壮火可以胜水,治在命门也;自强可以帅水,治在肾也;分利可以治水,治在膀胱也。凡此皆谓之折,岂独抑之而已哉。”由于水郁的病变比较复杂,故张氏强调要分别调治,才能使水气受到制约。

(6)“然调其气”,指以上五郁的治法,都是针对五气失调所采取的措施,主要目的在于调和其气,疏通气机,恢复脏气的协调平衡。要达到这一目的,对太过之气,必须加以抑制,即“过者折之”。五郁都属于实证,实者当泻,所以后文接着指出:“以其畏也,所谓泻之。””畏”,指相应的泻法,如“木郁达之,火郁发之”之类。王冰注:“过者畏泻,故谓泻为畏。”

(7)”假“,假借。“有假其气”,谓有假借之气,即与时令不相应的气候变化,如春应温而反凉,秋应凉而反温,夏应热而反寒,冬应寒而反热之类皆是。”禁”,指“用寒远寒,用热远热”之类的药物禁忌。全句意为如有与时令不符的假借之气,就不必按一般用热远热之类的禁忌用药。如张介宾注:“假,假借也。气有假借者,应热反寒,应寒反热也,则亦当假以治之。故可以热犯热,以寒犯寒而无禁也,温凉亦然。”可见《内经》因时制宜,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富有辩证法思想的。

〔临证意义〕

五郁以郁滞不通为特点,无论是本气自郁,或因其它病气而致郁,都有气机郁滞,当升不升,当降不降的病理特点。针对这种情况,《内经》提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的治法,并指出“然调其气,过者折之”这一总的治疗法则。后世医家在临床上治疗郁证,也是本着以上法则进行辨证论治。如王安道说:“木郁达之;达者,通畅之也。如肝性急,怒气逆,胠胁或胀,火时上炎,治以苦寒辛散之药而不愈者,则用升发之药,加以厥阴报使而从治之。又如久风入中为飧泄(泄泻清稀,完谷不化),及不因外风之入,而清气在下为飧泄者,则以轻扬之剂,举而散之。此皆达之之法也。”“火郁发之;发者,汗之也,升举之也。如腠理外闭。邪热怫郁,则解表取汗以散之。又如龙火(相火)郁甚于内,非苦寒沉降可治,则用升浮之药,佐以甘温,顺其性而从治之,如升阳散火汤(升麻、葛根、羌活、独活、白芍、人参、柴胡、生甘草、炙甘草、防风)是也。此皆发之之法也。土郁夺之,夺者,攻下也,劫而衰之也。如邪热入胃,用咸寒之剂,以攻去之。又如中满腹胀,湿热内甚,其人壮气实者,则攻下之。其或势盛而不能顿除者,则劫夺其势而使之衰。又如湿热为痢,有非轻剂可治者,则或攻或劫,以致其平。此皆夺之之法也。金郁泄之;泄者,渗泄而利小便也,疏通其气也。如肺金为肾水上源,金受火烁,其令不行,源郁而渗道闭矣,宜肃清金化滋以利之。又如肺气膹郁,胸满仰息,非利肺气不足以疏通之。此皆泄之之法也。”“水郁折之;折者,制御也,伐而挫之,渐杀其势也。如肿胀之病,水气淫溢,而渗道以塞。夫水之所不胜者土也,今土气衰弱,不能制之,故反受其侮,治当实其脾土,资其运化。脾土可制水而不敢犯,则渗道达而后愈也。或病势既旺,非上法所能遽制,则用渗水之药,以伐而挫之。”王氏阐述《内经》五郁的治法,颇切合临床实际。